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37章 《出师表》被历史误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出师表》被历史误读(2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其实,对于孔明任人唯亲,培植亲信的干部路线,蜀汉内部早已有人表示不满,这人就是廖立。

廖立是什么人?

廖立在刘备看来应是一个曰‘能’的人。刘备领荆州牧时,廖立还不到三十岁。刘备就提拔廖立为长沙太守,这是第一。第二,廖立任长沙太守时,他驻守的长沙被孙权派去的吕蒙偷袭占去了,廖立独自逃到刘备那里。刘备一向赏识优待廖立,不但没有予以责怪,反而让他担任巴郡太守。孔明也曾夸廖立和庞统都是荆楚地区的优秀人才。就是这样一个被刘备赏识,受孔明夸奖的官员,对孔明的用人表示了异议。他说,向朗,文景都是普通庸俗之辈。文景当治中从事时,毫无控制能力。向朗过去逢迎马良兄弟,称他们为圣人。如今,做了长史,一向没有主见,只知道行大流。中郎将郭演长,是个惟命是从的人,不值得和他一起成就大事,反而做了侍中。在如今这个衰落的年代,要依仗这三个人转衰为盛,我以为是不行的。王连是个随波逐流的人,只知道随意制定办法,搜刮百姓,使百姓疲敝不堪,所以才有今天。廖立在这里对文恭、向朗、郭演长、王连四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孔明重用这些人,是于国家无益处的,因为这些人没有能力办事情。到底批评对不对呢?

我们先来说文恭。文恭是谁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国演义》中没有这个人。《三国志》也没有为这个人做传。裴松之注也没有提及此人。文恭这人在《三国志》中被他人提起过两次。一次是这次被廖立质疑。第二次是《三国志.杜微》传中被孔明提起。原文是这样的。孔明对杜微说,准确的不是说,二是写给杜微看。因为杜微耳朵不好使:“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这些人每次和我谈到您,都感叹您的高远志向,使我虽然没有和您见面,却有像老朋友一样的感觉。文恭这次是被孔明一并与王元泰等人提起的那个文仲宝,对此人并无任何评价。这样一个人居然做了治中从事。廖立当然看不过去。向朗在前面,我提过他与马良兄弟关系好,以致马谡兵败都不向主帅报告。这样一个不分是非的人,做了长史。郭演达就是郭攸之,是当作充数的人。这三人都被证实廖立对其批评是合乎实际的。最后说王连。王连这人按《三国志.王连》传记载,应该是刘备较信任的人。至于廖立所说的找不到直接证据,但也不能否认廖立说的不正确。有一点可以肯定,王连是孔明的心腹。《三国志.王连》传有这样的记载:孔明要去南方平乱,王连进行劝谏,认为那里是荒蛮的地方,瘟疫流行,像您这样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人,不应该冒险前行。也许是真心实意的关心,但不免有点拍马屁之嫌。将廖立所质疑的人与我们前面分析的那些情况放在一起比较,进一步证实了孔明在蜀汉内部培植亲信,组建属于自己的第四股力量是铁证如山。

廖立这样质疑孔明,孔明也没有好果子给廖立吃。最后找了一个理由“废立为民”。这就是孔明阴险的“险”。险是“险恶”,在孔明那里就表现在打击异己上。

孔明向刘禅推荐干部,开口闭口总是以先帝曰‘能’为借口。其实先帝真正曰‘能’的人是廖立、魏延、李严等。而这些人,孔明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

先说魏延。对于魏延,刘备是十分倚重的,打下汉中后,刘备有了两个北伐中原的门户。一个是荆州,荆州已有关羽镇守。汉中,人们猜测应是张飞去守了,张飞也是这样认为。后来,刘备却出人意外地让魏延去守。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后来,刘备要出兵讨伐东吴,为了防备北面的曹魏,刘备派马超、马岱兄弟去协助魏延防守汉中。马超可是有名的五虎上将,让五虎上将去协防魏延,不但显示了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更显示了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能力。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魏延防守汉中是称职的。可是刘备死后,孔明将其调离了汉中,也同时受到孔明的打击与排挤。最少是不像如刘备那般重视。魏延跟随孔明北伐中原,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为什么“亮制而不许”呢?据说这是太冒险了。要说冒险,孔明北伐中原是最大的冒险。谁都知道北伐中原是毫无取胜把握的。既然孔明不断冒险北伐中原,结果是不断的失败。为什么不让魏延冒险试试呢?其真实目的,实际上就是对魏延不放心,要控制魏延。

再看李严。李严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有多高,我们从刘备托孤中可以看出。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病卒,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仅凭这一点,可以看出李严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孔明,或者不便于言明,其信任度要超过孔明。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护军,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明眼人都知道营中之事已明白无疑地托付给了李严,甚至还有以此牵制孔明的意味。对这样一个如此倚重的人,孔明不但以先帝曰‘能’的理由把营中之事交给了向宠,剥夺了先帝临终委托。最后还寻找了一个理由将李严削为平民。

孔明的‘险’不仅体现在打击异己上,更表现在其手段上,概括起来,其阴险的手段有如下几点。

其一,随意捏造罪名,将异己治罪。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形容孔明,一点也不过分。对于这一点,我们以廖立、李严为例。

孔明处置廖立的理由是什么呢?据《三国志.廖立传》记载:“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诧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耶?”于是,废立为民,系汶山郡。

这里,孔明列举了廖立四大罪状。第一条,坐井观天,自高自大;第二条,随意贬低国家官员;第三条,诽谤先主;第四条,说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不值得一说。

为了辨别这些罪状的真伪,特将廖立的原话抄录在此。“后丞相掾李邵、蒋琬至,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邰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比照廖立的原话,我们可以知道孔明为廖立捏造的罪名不成立。

第一条、坐井观天,自高自大。这是扣大帽子,帽子底下无人,不值得理论。第二条,随意贬低国家官员。公开说国家不任用贤能通达的官员,而用庸俗无能官吏,还说那些统领千军万马的将领都是小子。廖立不是随意说的,而是说给朝廷大官,丞相掾李邵、蒋琬听的,而且是抱着关心的态度替他们出主意。说话的前提是“大军就要远征了,你们要把当前的事情想好,然后才举了过去的一些失误,其用意是引以为鉴。怎么能说是随意呢?第二,至于贬低国家官员,说文恭、郭攸之等是俗吏不是凭空捏造,是有事实证据的。我在前面说过,这里不再赘述。至于说廖立说那些统帅千军万马的将领都是小子,这条罪状也不成立。一是孔明安的罪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廖立指名道姓说的是关羽,不涉及到其他任何将领。二是廖立说的事实,关羽失荆州,大家都知道是大意造成的。说关羽丢失荆州,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治军无方,只是一意孤行造成的,一点也不过分,大家只要去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便可知道了。至于,第三条罪状,说廖立诽谤先帝,这也扯不上。从廖立的原文看,说的也是事实。第四条罪状就离谱了。廖立原话没有说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不值得一说。这些内容,纯粹是捏造。其实,孔明编制的这些罪状,自己心里都不踏实,怕众人不信,所以最后又加了一句“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其真伪邪?“意思是说”一头羊捣乱都能造成危害,更何况廖立身居高位,中等以下的人能够识别他的真伪吗?说明白点,廖立的所作所为,中等以下的人是不认为是犯罪的。只有他孔明等少数上等之人才知道是犯罪,你看,这像什么话?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综上所述,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形容孔明整人的手段,一点也不过分。孔明废李严为平民的手段也是如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阅读《三国志.李严传》。参阅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中:水火难容“有关章节。

其二,借刀杀人。这比捏造罪名更阴险。人们只知道曹操阴险,借刘表之手杀了名士祢衡,不知孔明更阴险。借刘备之手杀了名士彭羕,杀了义子刘封。这件事,我在前面交代过,其依据是《三国志》里有关彭羕、刘封的传纪。

其三,孔明杀人不问是非,不分青红皂白。益州从事常房到基层去巡视,听说朱褒有谋反的企图,就抓来朱褒的主薄拷问,并杀了他。朱褒因此很愤怒,杀了常房,诬告常房谋反。诸葛亮听说此事后,谋杀了常房的几个儿子,并把常房的四个弟弟也流放迁徙到了越嶲,想以此来安抚朱褒。朱褒还是作恶不改,于是以全郡反叛。孔明为了敷衍朱褒,却不顾正义,诛杀常房诸子,迁徙其四个弟弟于越嶲。对此,裴松之忍不住感叹,“以为房为朱褒所诬,执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斯殆安矣!”由此可见,孔明没有什么政治道德可言,没有公道可言,一切只为损人利己。见《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用《魏氏春秋》。

综上所述,孔明重用的人,如郭攸之、董允、费祎等人并不是先帝曰‘能’的人。孔明称先帝曰能只是一个幌子。孔明重用的人,如蒋琬、马谡、姜维等人,不但不是先帝曰能的人,反而是先帝曰不能,曰不称职要治罪的人,如蒋琬;是先帝曰不能,不可大用的人,如马谡;甚至是先帝连面都没有见过的人,如姜维。

相反,孔明打击的人是刘备曰能的人,如魏延、李严、廖立等人。

由此可以断言,孔明对于蜀汉政权并不是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为自己培植亲信,组建属于自己的第四股势力。为自己培植力量而打击异己,从这点来看孔明比曹操更阴险。

更为阴险的是表里不一,一手阴,一手阳。他废了李严,却重用其子李丰,给外人感觉是大公无私,而实际上是离间其父子关系,让李丰去牵制李严。

由此,我们更不要轻信什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如果讲忠诚,我们可以去读读《三国志.张昭传》,孔明与张昭相比,谈不上忠诚。欲知其详,请看下一节,孔明之于张昭,毫无忠诚可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