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军迟迟不到,寿春时刻面临沦陷的危险,石聪觉得寿春不太好打,就越过祖约,挥师南下,对长江北岸的广大地区施行了三光政策,一番劫掠下来,百姓被杀五千多人,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战报传到建业,庾亮大为惊惧,事到如今,不出兵也不行了,万一后赵军渡过长江麻烦可就大了。</p>
朝廷于是任命王导为大司马,都督前线诸军事;王导一肚子怨气,虽然接受了官职,实际上屁事不管,只是把军队驻扎在江宁了事。屁股刚坐稳,王导得到了一个消息:石聪已经被历阳内史苏峻赶跑了!</p>
苏峻对后明帝时代的东晋政局也心存不满,他十八岁就被举为孝廉,在王敦之乱中的表现亦可圈可点,但一直无法进入中央领导层,而明帝选定的几个辅政大臣,没有一个是苏峻看得上的。</p>
无限愤懑之下,苏峻渐渐萌生了割地自立的想法,他在外地广募士兵,大造兵工厂,势力急剧膨胀。但此时谋反还为时尚早,为了消除朝廷(主要是庾亮)的猜忌,他主动揽过了抵御后赵的责任。几个回合下来,石聪被打回了襄国。</p>
王导见状,立即炒了皇帝的鱿鱼,大司马谁爱当谁当!</p>
之后,庾亮联合各顾命大臣,发布了一项命令:在涂水南岸建造堤坝,以绝后患。也就是彻底放弃长江以北的领土。这里的“后患”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抵御后赵军南下(祖狄死后,后赵军队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江边);第二层,你祖约就在长江以北瞎蹦跶去吧!以后是生是死,再与朝廷无关。</p>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条决议。当时的寿春及周边地区尚可守卫,苏峻能击败石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退一万步讲,祖约虽然对朝廷不满,但还不至于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这样**裸地出卖祖约,等于自挖墙角,这不是官逼民反吗?最后一点:一条堤坝就能挡住后**下的脚步?这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p>
结论:这种以出卖国土为代价,目的在于剪灭异己的做法不要脸到家了。</p>
边患得到暂时解决,但苏峻的强大实力亦暴露无遗,庾亮发现:苏峻已经羽翼渐丰了,必须趁他会飞之前处理掉他。于是,庾亮决定把苏峻召回都城以监视起来,温峤等人苦劝庾亮,他问后者:“把苏峻召回来后,国舅真的有把握除掉他吗?苏峻在历阳(今安徽和县)的根基已深,就算杀了他,能保证他的部属不会作乱吗?!”</p>
“大丈夫行事,哪能如此畏首畏尾!”庾亮不顾劝阻,执意请苏峻入朝,而且给了后者一大堆官衔。温峤知道大祸将近,便请求率军北上,以抵抗苏峻,庾亮担心温峤会激化矛盾,于是严令温峤点到为止,万不可越雷池一步。</p>
苏峻接到诏书,知道庾亮不怀好意,于是婉拒了朝廷的“美意”:臣自知才疏学浅,带兵打仗勉强还可以,辅佐陛下则是万万不能的,所以请陛下收回成命!”</p>
热脸贴上凉屁股,庾亮还不死心,一封诏书不行,那就两封;官职不够高,这个好商量,外姓不能封王,封你个公侯该知足了吧?还不行?太子太傅,大司马呢?</p>
苏峻回信说:“今中原未平,实在不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历城贫弱,请陛下许臣青州之地,臣愿带兵北伐,廓清中原,彼时再谈入朝不迟!”</p>
庾亮本来就嫌苏峻势力太大,当然不可能许他青州的广大地盘。他问苏峻:“不管怎样,你必须回来,这是圣旨!”</p>
青州是西起泰山,东达渤海的一大片地方,当时已不受东晋管辖,东晋的这片领土早就名存实亡了。后赵虽然尚未吞并青州,但经常在这片土地上遛马打猎,反正也不是自己的,给他苏峻又何妨?!嫌历城小?那凉州、雍州之地够大吗?买一赠二,只要你够生猛,都拿去吧!</p>
连这笔账都算不清,庾亮枉称顾命大臣。</p>
苏峻回答他:“那你就不怕自己的位置不保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