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民民小说大学> 第六十三章相互弘扬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相互弘扬 4(2 / 2)

民民小说大学 盛东风 更新时间 2021-12-23

宋明理学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是学术理论的新道立新的弘道。思想者的视角从道德开始转向道理,即事理、物理,可简称为物理。理性分析走向前台。格物致知就是科学试验与实验而并非别的什么神秘之物。

格物就是相当于现在我们在实验室给化学物质创造特定条件!记忆已经不清楚,好象是王阳明吧,用一段竹子作为“一”而进行分割实验,然后得出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著名哲学论断!格物致知在当时时代属于意识革命,就是试验精神,在后来在西方好象是伽利略出来一句名言——一切推理,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与“格物致知”意思相同。而不讲事实不讲数据的定性的唯道德论是可以跟着感觉走而乱说的。

你能说出道德理念与道理理念的本质区别吗?最大的区别前者有人而后者没有,特别是物理的理念里,人也被当作一种物看待的。我讲的这些如果你不能接受,那是你受唯道德论的影响太深了。也说明要改变。区别还有道德意识全体,那么道理意识经络。

道理即意识“道里”,按道理处理事物就是把道里的事物处理好就行了。打个比方,你开车来到一桥上,远见一女子坐桥栏杆上而身体已经前倾,危险是很明显的了,但是要跳水自尽,按道德,你应该停车救人,按安全驾驶道理,则可救可不救。

顺便说的是,基于神学而又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现代西方社会哲学的特点是“无人”,是属于物本主义的;相反基于儒学的论语的道德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特点是“有人”,是人本主义的。

请大家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能让西方的物本主义的社会学思想来统治我们东方的人本主义的儒家思想吗?反过来怎么样?以我看都是行不通的!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是不被人们所重视而已。

“人物”一词就是回答,人物的理念里,人既是人也是物,这符合客观事实。但人在前而物在后,这也符合客观事实。因为人有精神,才成为人的,精神是人特有的,自然应该将人放在物的前面。

所以在任何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真实情况是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的中庸。从有无人的角度出发,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对立统一而得属于善的社会真实意识形态。但仍然会存在差别,那就是“人物”与“物人”的差别了。人物的理念要优越一些或很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而中国人,不懂得中庸不懂得对立统一,不大可能。让物本主义绝对发展,绝对理性、冷漠、物化人;让人本主义绝对发展,绝对感性、热情、道德空谈。

属于格物致知的格竹致知标准是一实验。实验对象—竹子。实验器材——一把菜刀和案板。实验观察者——哲学家。

实验现象——(1)每次成功的最简单操作都可使竹子一分为二。(2)随着实验的继续,每一余竹逐渐缩小体积。再在思想里拿其它物体进行实验,称为思想实验。当然也可以拿所有实物进行实验,但那样就显得愚蠢了。实物实验结合思想实验,得到充分的真实的实验数据就可以进行推理而得出哲学结论了。

王学者的格竹致知自然科学实验及其思想实验的科学结论和哲学理论:(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2)物质可以被无限分割——物质由颗粒组成,按原始由无限小之微粒构成,恰好验证道德经的“无”论“,最小”微粒“在道德经中被称为”希”。

在道德经无限接近水平面之“起伏”或说“凸凹”被称为“夷”。相对而言,现代化学的原子要与希相比属于宏观概念了。希属于物质起始的‘无’。祖先将最原始的做好了,后人坚持传道而不弘道不向精深发展而停止发展而永在起始位置而自豪,以祖宗为荣。没原子分子概念则无现代化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