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民民小说大学> 第二十章不走回头路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章不走回头路 1(1 / 2)

民民小说大学 盛东风 更新时间 2021-12-23

 第二十章不走回头路(1)

5—34正青智者问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也。”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步石答:孔子是主张倒退的人吗?坚决不!是顽固守旧的人吗?也不是。

每当我们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的同时,就要摆出自己的证据,那种为了反对出气就捕风捉影,尽搞一些莫须有的东西,甚至随意罗列罪名,岂止是不道德,简直就是罪恶!

纵观历史上复辟或顽固守旧的人物,虽然形形色色,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巨大的既得利益者,旧道一破,他的或他们的既得利益很可能飞灰烟灭。另一种就是认知能力差,认识水平低。孔子在当时社会上并没有多大的值得他拼命维护的既得利益,这一点是无异议的。那么孔子的认知能力如何呢?认识水平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呢?你这里组织了四章,第一章可以说明孔子有严谨的学者素质,实事求是,对历史进行考证,讲究文献等证明材料,讲证实学。第三、四章能说明孔子的认识水平的境界。

(1)孔子在世时,有文献资料的也就三朝,他都研究了,他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抽象出礼,而在祭祀这个那时神圣无比的礼仪活动,他却是“见义”。即他认知事物永远的高一级——事物中见礼——礼中见义。按照这样的逻辑,义中见仁,仁中见德,德中见道,道不就最终被人见到了吗?所有人都象他这样认知,不都可以见道了吗?那么道不就昌行天下了吗?

(2)他得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损益!礼是社会制度的总称,社会制度的“损益”可以达到何等的程度?拿夏人来说吧,可以达到夏的后人不知夏的制度的程度。

变化的概念孔子一定是有的,而在第三章中,孔子等于是明确讲了,周朝会被取代。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无非是淘汰一部分、继承一部分、创新一部分,新旧搭配,可以崭新,不可能全新!那么就有一种人,一种被人们认为是痴人的人,就坐在那里想开了,应该淘汰什么呢?你那个淘汰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应该继承什么呢?你那个继承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想的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但对错是另外一回事,应该有人想,应该允许有人想。想这个有时是危险的,遭人讨厌,甚至小命不保的。好在人总是要死的。

所以,那种“好古”“复古”的判断实在是不负责任的,是不道德的栽赃。比如我就很好古,但正是因为如此我更加热爱现代社会,坚决拥护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古代有太多的不公平和丑陋,要改改再改!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认识水平是有级别标准的:事物——礼——义——仁——德——道。道还有一、二、三重。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能够登高一步而追求上一级的认知的认识方法称之为跨级认知法。往上是所谓的积极的,往下就是所谓消极的,那么积极的认知就是追求上知。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