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人格证书(2 / 2)

最终评定:由学校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核

人格证书-填补空白

目前大学颁发的学业证书和能力拓展证书只是对学生状况的一个表象评定,而思想及人格的反映则没有表现,所以**酝酿出台人格证书,给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使他们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

人格证书-引发质疑

是不是各科都是A的毕业生就是优秀人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怎样彰显?人格素养是否也很OK?这一切,能不能让人一下子都看到?人格有高下之分,这点毋庸置疑;较之于成绩等显性指标,人格更着重于对人精神价值层面的考量,对人言行举止的塑造自然也更为重要。但对交大提出的此设想引起了众人的质疑。

首先,人格是什么?答案见仁见智。它的概念模糊不清,并与时变迁,可定性而不易定量。即使将考察指标分层、分类细化,化抽象为具象,也可能失之科学规范,标准存在欠缺、多余或不当;即便较为精确,它也难免因公理婆理而引起非议,难服众口。

其次,人格与内心修养等密切相关,有的人极善化妆,表面光鲜内心败絮,评价者怎么去识别?都说人心隔肚皮,有的人阿谀奉承、善说好话,有的人为人耿直、沉默寡言,考评者交往不深或识别有误,考核结果能做到公平吗?

更可怕的,是人格考核可能又异化为学生的应试任务,成为新的语数外试卷。为了拿高分,有些人投机钻营,只做表面工作;还有的人钻后门,临近考核期大做手脚等等。这样,形式化的作风潜滋暗长,没造成学生人品提升,反使校格沦落,只怕是意与愿违。<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