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北望苍茫> 七十八章. 收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十八章. 收编(1 / 2)

北望苍茫 无忧小轩主人 更新时间 2021-07-03

 七十八章.收编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的时日已屈指可数了,天京在湘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江浙一带的太平军也是强弩之末,李鸿章始觉常胜军军饷开支大,且无用武之地,就请英政府招回英人。()

1864年5月,陷常州后,清军在苏南的胜利已成定局,攻下常州后,戈登率领的常胜军无所事事,在上海整天晃悠。朝廷怕尾大不掉,正设法遣裁。戈登正也为杀降的事,凡李鸿章,也就势提出,要求遣散常胜军。早就想裁撤常胜军的李鸿章立即高兴地同意。离开之前,他还向英国以及清朝政府建议,一定要在发放大笔赏金后,及时解散常胜军,以免士兵因缺饷叛变或闹事。

恰巧,丁日昌就任苏松太道,就先干了件大事。跟英国折冲几次,竟说服了英国人发出遣裁文书,调戈登回国。

丁日昌为人正派,作风强硬,理所当然地招致了其他颟顸官员的排斥。那些官员面上不敢说什么,私下里都骂他是“丁鬼奴”。这个外号是有原因的,因为丁除了会内治以外,还熟悉洋务,跟江南造船厂等洋务企业渊源颇深,经常跟洋人打交道。恭亲王奕就因为支持洋务,被人骂成是鬼子六,这次丁日昌更惨,连鬼子都算不上,只是一个鬼奴。可惜这个外号完全名不副实--这个“丁鬼奴”非但不是洋鬼子的奴仆,恰好相反,他最擅长收拾洋鬼子。

可裁撤在英国总领事巴夏礼这里碰了钉子。巴夏礼是什么人?那是个狠角色,一手策划了亚罗号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二次*片战争。在通州代表英国跟清廷谈判,走到张家湾,被逼急了的僧格林沁抓住当人质,利刃加颈依然谈笑风声。这么一头约翰牛,哪里会把丁日昌放在眼里,下巴一抬,借口说根本没收到这份文件。

丁日昌几次交涉未果,牛劲也上来了。他立刻宣布裁遣文件失窃,英国领事馆需要戒严,把领事馆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巴夏礼几次要出门都被挡了回来,最后他在领事馆困守数日,缺衣少食,不得以只好通知丁日昌,说那份文件找到了。丁日昌盯着他把字给签了,这才撤了围。

有了这次的先声夺人,丁日昌紧接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呼啦啦啦一口气全烧到了洋人头上。他先把本来驻扎城内的英国兵撵到了城外,然后巧使手段,要回了吴淞口的炮台控制权,还搂草打兔子,顺手撤销了会防营向英法兵支付的军费。最后丁日昌还嫌不过瘾,又抓了一百多个在上海胡作非为的英国流氓,公开示众羞辱一番,挨个儿踢出国去。

这场火烧连营的好戏演的干净利落,而且从法理上挑不出一点毛病,让英国人想kang议都没地儿诉苦。生生气得英国总领事巴夏礼吹胡子瞪眼睛,也徒叹奈何。

1864年5月31日,常胜军在昆山解散,全体军官辞去了在清军中的职务。6月1日,常胜军的三千多军官和士兵均得到该得的大笔赏金,全军解散,武器归公。戈登获清政府赐封“提督”衔以褒其功绩。至此,常胜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戈登接令后,以休假为由返回英国。

临行前,戈登说:“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训练有方,贵国自可转弱为强!”

李鸿章划银1500两在上海建立了常胜军纪念碑。纪念碑原在外滩花园北门外,重建公园围墙时划入园内,它以正方形大理石为基座,基座上为三角锥形碑,碑上镌刻汉文“得胜”二字,共镌刻有48名阵亡的外籍常胜军官兵姓名,因华尔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称作“华尔纪念碑”

常胜军虽然解散,它对李鸿章的影响无比巨大。因为常胜军最精锐的六百人炮队、三百人枪队以及轮机手数十人,包括十多个洋教官最让李大人惦记。

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特别是李鸿章看到李秀成部太平军大量使用洋枪后,更让他大为震动,深恐洋人为私所使,不断大量向太平军出售新式军火。于是,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并将军火销售和制造的控制权牢牢握住。

在大量购买、制造新式武器的同时,李鸿章还特别注意练兵,高薪聘用洋教头,从刘铭传的“铭”字营开始,教习洋火器,连西方最先进的32磅、68磅大炸炮也装备于淮军之中,并先后设置“洋炮局”、“炸弹三局”等附属于淮军的专门军械所,土洋并举,力图在军事上自强。

不过,原来的洋枪队官兵可就让他的幕僚不放心了,凉的热的慢慢的也传到李中堂耳朵里,既然可以请洋教官,还是自己的兵用着踏实。

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本为湘军一个附属支系的淮军发展迅速。五百人的一个营级建制,就有枪三百二十杆。同时,淮军共有六个独立炮营,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新式开花炮。与淮军相比,李秀成等人的太平军仅有洋枪,极其缺少洋炮这样的重武器。以此为恃,李鸿章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了“用沪平吴”,最终迫使太平军从进攻转为防御。清朝军队重新夺取了苏常财税重地,使天京东南方向完全暴露于清军的攻击之下。

在兰芳暗中干扰下,原本设想其中一部分精锐部队和大部分武器装备被编为淮军,进一步提高了淮军的实力,结果大部分人员已经先行辞军离去,武器倒是留下了。

受过严格训练的洋枪队的军官士兵,顿时成了没娘的孩子,英法军队不会接收,何况有很多还是逃兵,没加入淮军,各地中**队也不能兼容。再说,从享受洋枪队的待遇,一下子掉到普通清兵堆里,任何一个洋枪队官兵都不能接受。

领了一堆白银洋钱的洋枪队官兵开始挥霍他们的财产,也有的开始寻找新的主顾。招募这批受过专业训练,又有着作战经验的军人,对于正在崛起的兰芳来说,很是重要。

已经被兰芳渗透分解了半年的洋枪队,已经有近半数的人员投靠兰芳,轮机手们本就全部转入兰芳船队。

也是利用恶化了的“白奇文事件”,让淮军对洋枪队成员很不信任。最后进入淮军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原来所配属武器倒是交给了淮军。

第一批失意的洋枪队低级军官和士兵到了。这批人刚从巡捕房里出来,身上的钱也被罚没了大半,原先对他们敬畏三分的清兵练勇,也换上了几分不屑的神情。谁把自己保出来的呀,何什么?不认识呀!

领头的小队长跟着一个商行的伙计,招呼弟兄们跟上。没有了武器、财大气不粗的散兵游勇,什么优势也没有了。而且“二鬼子”的阴影随时伴随着他们,敲他们的竹杠就变得很正常了。

当随着船队管事进了船队的办事处,大伙明白了几分,敢是辎重队保得自己?见到笑容可掬的何咏文拿出南洋联邦的委任状,原本已经涣散了的神情又回到了他们身上。

一个接一个的按了手印,“痛快!上酒!”何咏文一声高喊,胖胖的身子竟一点也不臃肿,拿起酒杯一碰,“为诸位效忠华邦贺!干!”

“干!”“咣啷啷”酒杯撞在一起……

商行伙计领着到后面领装备,嘿!一水簇新的军装、军靴,牛皮腰带黄铜扣,左右的牛皮弹匣,尺八长的刺刀牛皮套,里外三新防水布,崭新的洋枪。呵呵,比他娘的常胜军还棒!原薪原俸,军官升级,老兵进阶。

40多英法美**官、100多外国水手、400多华人水兵、200多马尼拉兵、1200多名华人陆勇正式加入兰芳联合商行的船队、卫队。

与集训后的新兵整编后,商行卫队扩建为南洋联邦驻华代办处卫队,原来的洋枪队里的华勇们,摇身一变,上千的华勇又成了“外国”兵,又背上了曾经熟悉并让他们威风八面的步枪,乘着飘扬着联邦国旗的火轮炮船在绿营水师面前肆意横行了。

10月,“常捷军”、“常安军”和“定胜军”被遣散。看到他们的神气样,加上呼朋唤友,原来几只洋枪队的华人官兵,大多转投兰芳。原来洋枪队储备的和后勤补给被服粮饷,使得兰芳卫队几乎没有花费就掌握了一支有生力量。

根据对于形势的分析,船队早已逐渐将辖下的仓库里的洋枪队的物资转移,在洋枪队解散的消息开始出现的时候,所有的仓库已经腾空。解散令下达的时候,各路人马就来接受仓库了,洋枪队丰厚的物资储备,任哪路人马也会惦记上。不少人惦记着要大发一笔,还有挖关系走门子揽下的差事,当然是火急火燎的往这儿赶。

但是,当接受的官员赶到,大部分仓库已经被兰芳或其它国家,以各种形式接收,看着欠账单、托管协议、抵押合同等等夹着曲里拐弯的洋文,接受的官员们只好空欢喜一场。也有很少的几个仓库里还可以接收,只有一些比如草料、棉花等等廉价的物资了。

也算是没白来吧,换了封条,转开了账,在虚开冒领一番,洋行船队和洋枪队了结了。何咏文看着交割单,心里这个乐,就这一下,商行白落的物资海了去了。整仓库没开包的军需被服给养,油纸包得好好的小火炮儿,成箱的维修设备机器零件,就是枪支零件就够攒几千支的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