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乘天> 第十八章:西南天竺之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西南天竺之旅(2 / 2)

大乘天 龙华一叶 更新时间 2020-08-26

摩诃刺侘国(马哈拉施拉邦地区),方圆六千多里,王城建立在大河东岸,方圆三十多里,这里土地肥沃,庄稼繁茂盛,气候炎热。这里人的人体形高大威猛,性情傲逸又具有君子之风,他们有恩必报,有怨必复,如果有人受到ling辱,就不惜殉命来报仇,遇到窘急须要帮助的人,一定会全力相助。人们将在复仇时,必先告知对方,然后各被坚甲决斗,临阵作战从来不杀降者,兵将失利也不用刑罚,只是给他们穿上女服以示惩戒,但他们往往因羞愧而自杀。

摩诃刺侘王名补罗稽舍,是个胸怀大略,仁慈广被的明君,深受臣民的爱戴,他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却从不恃军力欺压邻国。相传,摩诃刺侘的勇士个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每次出征前都一定豪饮酣醉,他们还训练了一支数百头暴象组成的象军,作战前先将大象灌醉,战时群象冲锋在前,勇士被坚执锐在后,象群狂奔践踏,无坚不摧。

虽然这个国家的军队能独树一帜,但民俗的信仰却和其他国家没有不同,人们乐知好学,邪正兼信,国内有佛教伽蓝一百多所,大小二乘僧徒五千多人。另的天祠数百座,异道教徒甚多。

玄奘等人经过摩诃刺侘国的都城向东行,来到此国的东境(阿科拉)。这里是一片连绵的大山,在叠岭重峦的幽谷深处,有一座著名的阿折罗伽蓝,又称为“阿旃陀石窟寺”。此伽蓝是在一座岩石山体上开凿而成,门外有一对威武的石象,镇守在石窟的南北左右,寺内大殿高一百多尺,殿中有尊七十多尺高的石刻佛像,周边壁上雕镂着佛陀的本生故事和佛陀证圣果、转法`轮、入寂灭的故事,石刻造像形象生动,雕工精湛,巨细无遗。

这座伽蓝是阿折罗阿罗汉(又称所行罗汉)所建。阿折罗是西印度人,早年丧母亲,他修成圣果后,以天眼神通得知母亲转生在摩诃刺侘国受女人身。于是罗汉来到这里打算随机摄受导化,以报母亲生育之恩。他持钵来到其母转生的人家门前乞食,有一女子持食物来施,见到罗汉时,女子双乳自然流出乳汁。她的家人看见后认为这是不祥之事,罗汉就说出本来因缘,并向女子和她的家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法。女子闻法后,便即时证得圣果,从此,这里民众也皈依了佛法,他们协助阿折罗罗汉一起开凿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石窟寺。

从石窟寺向西行一千多里,渡过耐秣陀河,就是跋禄羯呫婆国(纳西克)。从跋禄羯呫婆国向北行二千多里,是摩腊婆国(苏拉特一带)。

摩腊婆国方圆六千多里。国大都城方圆三十余里,建立在莫醯河的东南岸。这里的人性格温顺善良,言辞典雅有礼,在五印诸国之中,唯此国与东北的摩揭陀国两国的民众重德尚仁,明敏好学。

摩腊婆国的西面过海(肯帕德湾),是盛产胡椒的阿咤厘国(拉杰果德一带)。

玄奘等人从从摩腊婆国向西北行三日到契咤国(巴罗达)。再游历伐腊毘国、阿难陀补罗国、苏刺佗国、瞿折罗国、邬阇衍那国、掷枳陀国、摩醯湿伐罗补罗国等西印、东印、中印诸国。再返回瞿折罗国(焦特布尔),向北行越过一千九百多里的荒野险碛经(印度大沙漠),渡印度河到达信度国(今巴基斯坦旁庶普)。

游历了信度国后,渡印度河东岸至茂罗三部卢国,再东北行七百余里至钵伐多国(现哈拉帕)。

钵伐多国方圆五千多里,有伽蓝十余所,大小二乘僧徒一千多人。都城有四座无忧王所建的佛塔,城侧有座大寺院,内有大乘僧徒一百多人。这座伽蓝是昔日最胜子论师制《瑜伽师地释论》的地方,也是贤爱论师、德光论师出家受戒之处。这里有两名精通正量部经典的大德,玄奘有此停留两月,学习《根本阿毗达摩》、《摄正法论》、《教实论》等。

玄奘从此往东南,三个月后,回到了那烂陀寺。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