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之所以敢大胆出兵,并不是一味鲁莽行事,而是的消息,他内心深处最畏惧的对手,大明的忠勇武英王朱由斌已经死了,江南军内部大乱,这使得自己将减少了一个最大的敌人!
但李自成最大的隐患,却是他自入京师后的所作所为,已经弄得人心尽失,官员军民哀声载道,京城里流言四起,人心不稳,就连李自成重要的谋事宋献策都私下里对亲信说道:
“我主本是马上天子,但却杀戮太重,容易招来天怒人怨,此番又贸然出征,在我看来我们大顺的日子恐怕已经到头了……”
这话不知是谁传来出去,听到连军师都这么说,贼军人心一下慌乱起来。
四月十三日这天,天刚亮,李自成正式出师,共计马步兵六万,加上派往山海关的唐通、白广恩余部近三万人,大顺军此次出征已近十万之数。
这已经是李自成全部的主力了,虽然大顺军进北京的兵力有五十万众,但真正能打仗的,这次全部都被李自成调往山海关随其出征。
李自成先出东长安门,他亲率精兵七千,擎刀牵马,列队于长安街。在大将刘宗敏、李过等一批将领的簇拥下,李自成出正阳门,留守京师的牛金星、宋企郊等官员送至金水桥。百姓闻讯,多跑到东西长安街上观看……
在李自成和他地重要将领后面。还有几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是大顺军控制北京后,在京城里找到的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火良、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亲吴襄随后而行。
李自成把他们挟往山海关,目的还是指望利用这几个重要地人质。对吴三桂作最后一次的争取。以上要让吴三桂亲眼看到亲生父亲还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如念父子之情,当时投降还不算晚。
同时,他也暗示,如仍迷途不返,他会随时将吴襄处决。李自成携带明太子及二王,也是出于同样的用意。
吴三桂通过使臣和散发檄文,已向李自成提出索要他们的强硬要求。吴三桂意在把太子控制在自己手里。以为“中兴”之计,一旦把太子朱慈火良拥上皇帝宝座,他自然就成了拥戴的第一元勋。
李自成是要吴三桂确信,太子及二王还健在,如愿效忠故主,那就必须乖乖归顺。
大顺军率大军经通州,至密云,过永平,浩浩荡荡,朝山海关进发。一场关系命运的决战正在日益临近……
……
当吴三桂遣使郭云龙、杨珅驰离山海关前往沈阳请兵时。清朝刚出动大军,已离盛京,踏上了进关夺权的征途。
还在三月中旬,清朝获知明放弃宁远进关地消息,就已判断出明朝面临严重危机,时刻密切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下令修整军器,储备粮饷、马匹,在安抚住吴三桂的同时,预定四月初旬大举进讨明朝。
其实满清最早争取的并不是吴三桂而是李自成。
当时主持朝政的摄政王多尔衮,区,寻找闯军,企图实行联合伐明。从中分享胜利果实。满清统治者急于推翻明王朝,但又力不从心,自己才出此计策。但李自成根本不予理会,遂使此项谋划落空。
而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捷足先登,已于三月十九日进入京师,形势发展之快,大出清朝的意料之外!多尔衮闻讯,迅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当时,刚到盖州汤泉养病的重要谋臣汉官范文程被召回,参与决策。
范文程老谋深算,胸有成竹,侃侃而言,明确指出了闯贼虽然攻陷北京,但其内部将会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指出了李自成的三败。
其后,范文程建议趁明朝刚被推翻,局势混乱之机,挥师进关夺权,建立全国统治。他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无疑大大鼓舞了以多尔衮地勃勃雄心。而他阐述农民军“三败”的论点,又加强了他们夺取整个中原的信心!
无论对吴三桂,李自成,还是满清具有命运攸关的一次进军即将开始。多尔果断作出决定,下达紧急动员令,征调兵马迅速集结。
这年四月七日,清军举行仪式,向太祖、太宗神灵祭告出师;八日,七岁的顺治皇帝驾临笃恭殿,大会诸王诸将,向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颁赐“奉命大将军”敕印,以自己年幼,授权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战守方略,一切赏罚,俱都便宜从事。
多尔衮受敕印,行三跪九叩头礼。顺治帝又赐给黄伞等御用之物,以重事权。其他随征将领也都按军级赐给衣服、鞍马等物。
九日,多尔衮率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及范文程、洪承畴等一大批满汉蒙古将领,还有留质于沈阳的朝鲜世子等人,奏乐行礼,再行向天叩拜。
拜礼毕,顿时炮声大作,多尔衮统率满洲、蒙古兵及汉军与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启行。此次出征中原,满清志在必得,共出动大军十万余人!
及至四月十三日,大军已渡过辽河,前进至辽河西一百二十里地地方宿营。
多尔衮身任统帅,全军乃至清朝兴亡命运系于一身,他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压在肩上。说实话,他对此次事关重大的进兵似乎还感到没有把握。这也难怪,因为清兵多年来一直同明兵作战,已熟知它的作战特点,但从未与李自成交过锋。能否取胜,他确实有几分担心。
无法入睡地多尔衮,特意请来了洪承畴,征询他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