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为什么韩复榘、石友三对冯不忠却仍然称其为西北军,杨虎城、方振武等对冯不忠就不能称其为西北军呢?这可用一句粗话来解释,亲儿子再不孝,你就是登报和他宣布脱离父子关系,却不能否认他是自己的的儿子;而认了几天的干儿子解约走人又认了别的人作爸爸了,你还能说他是自己的儿子吗?何况杨虎城、方振武等只是在老冯家打了几天工借了几顿饭吃,也并没有认其做什么呀。
能不能将杨虎城等看作是西北军的旁系,也就是杂牌呢?
在第二集团军前后时期,许多加盟隶于冯氏大旗下的部队,都远较冯之基本部队弱小,冯之基本部队又称作西北军,那么,把此时投入西北军阵营受冯节制的杨虎城等部称作西北军的旁系,这与北伐时期归顺国民革命军的大量部队长期作为蒋纪中央军的旁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这要分成两个阶段,在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前,这么认定是恰当的。旁系是相对于嫡系而存在的。不唯蒋介石系统有嫡系与旁系,冯玉祥、唐生智等许多军系中都有自己的基本部队和后来投效未及消化的略小的部队。在对当时冯氏第二集团军、唐氏第四集团军的所有部队做实力分析时,称某部为某之嫡系,某部为某之旁系,是可行的,也是恰当的。台湾王禹廷先生就经常这么分析注明,大陆的姜克夫先生也持此说,和后来的嫡系与旁系是同样的使用方法。
在杨虎城背冯投蒋后,再这么用就不妥了,在又投靠了新的主子后还称其为西北军的旁系显然就不是很合适的了。比如张家的闺女嫁给了李家,是李家的媳妇,可后来又改嫁给了王家,还说她是李家的媳妇就不合适了。杨虎城、方振武等都是骨头带刺、犟硬难啃的主,并不象曹万顺、周凤歧那样轻易的就让人吞下去消化掉,这就决定了不管他们曾投入谁的门下,都不愿意成为谁的死党而甘愿任其肢解改造,也就不可能成为谁的嫡系。比如杨虎城,他投井岳秀时,是井部的旁系,投孙岳后,是孙部的旁系,投冯玉祥后,成了冯部的旁系,投蒋介石后,又成了蒋军的旁系。就象我们不能在宁汉合作以后还老是将庞炳勋、郝梦龄等称作唐生智的旁系一样,杨虎城在投冯玉祥后还说杨是井岳秀的旁系也不合适。同样的道理,讨论第十军,说他是西北军旁系是可以的,说起36年末杨的十七路军,还称他是西北军的旁系就显然不妥了。
那么,杨虎城和韩复榘都是从西北军投入蒋介石阵营的,为什么还总是称韩是西北军而不能称杨是西北军呢?
还用刚才的比喻,杨虎城和韩复榘都是从冯家嫁过来成为蒋家的媳妇的,但韩是冯家的闺女直接嫁给蒋家的,韩的娘家就姓冯,即使与娘家的关系再坏也改变不了他姓冯的根源;而杨则是冯家的媳妇改嫁到蒋家的,对于已经嫁到蒋家的杨虎城来说,冯家既不再是他的婆家,也不是他的娘家,不管是随夫姓还是随父姓,29年以后的他都不可能姓冯。
旁系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杂牌军,既然是杂牌军,他也总得有个牌子的,说杨虎城等不是西北军,那他们又是什么牌子的军呢?
我猜,之所以许多人习惯较多地将杨虎城、方振武、庞炳勋等称作西北军,而对于同时同样隶于老冯部队的马鸿逵、刘镇华等,称其为西北军的就较少,可能也就是因为后者所属的马家军、镇嵩军名字比较响,而对于前者却不好归属的原因。
前边已经说过,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系,主要的是看他是不是有独立的军政系统,而不是看他的大小和存在时间的长短。夜郎再小,也是一个国家,湖广再大,也只是一个行省,就这个道理。
杨虎城的部队,方振武的部队,庞炳勋的部队,其实都是独树一帜的部队。杨早在靖**时期便已有了独立拉队伍的行动,靖**解体后,在极端困难面前,杨率部依附井岳秀,开办安边教导队,韬晦练兵,着手培养自己的班底。虽就食于井岳秀多年,但他的部队却没让井有丝毫的染指。在投靠蒋介石后,在蒋的政权已经渐趋稳定的时候,杨也仍然保持了自己独立建军独立发展的道路,没能让黄埔系对其部队产生太大的影响和渗透,更不用说临时指挥其作战的冯玉祥了。所以说,直到杨虎城被削夺了兵权为止,杨的部队都是一支独立的军系。至于杨虎城部队的名号,有称其为陕军的,也有称其为十七路军的,我觉的都可以,但称其为西北军却绝对的不可以。
方振武更是早具野心,其部队的独立性与杨虎城相比也毫不逊色。在张宗昌部队里,他连招收教练营的学兵,都只在他的家乡安徽的寿县、凤台一带进行,从干部上确保了部队的单纯,为培养自己的班底打下了基础。张几次欲整编其部队都未成功。之后方率部投身国民军阵营,短短一年内冯玉祥根本无暇也无胃口吃下个性十分倔强的方振武部队。到了蒋的阵营后,方部得到了大的发展,编遣会议时,所部编为并列的四十四、四十五两个师。蒋的意图是想削弱其兵权,但方却针锋相对地成立了两师的联合办事处,仍然起着统一指挥两个师的功能,可见其独立精神之顽强。方振武的部队就是方振武部队,他既不姓张也不姓冯也不姓蒋,他只姓方。怎么称呼他的部队,没办法,也只能称之为方振武部队了。
庞炳勋部队和杨虎城部队、方振武部队不一样,庞部是由国民三军直接延续下来的,尽管在投靳后庞部实际上已经独立,但其老底子仍然是国民三军的,而且也是国民三军幸存下来的一支独脉,我看就称其为国民三军旧部是最合适的,王禹廷、姜克夫便以此称庞部队。有的将其称作西北军,勉强,但也说的过去,而且庞氏自己及部下也这么称呼。大概是西北军的家长虽然倒了,但其家族还很庞大,加之庞与河北人占多数的西北军众将领有着同乡的关系,也想攀上这门子亲,以不显得自己过于孤单吧。
历史科学有它特定的规律,与流行的菜品、流行的服装、流行的歌碟所要遵循的规律不同,后者是只要吃的人多穿的人多听的人多,就是它存在的真理,而历史科学不能按这个规律去衡量,它往往是冷僻的,对它的认定正确与否并不与说的人多少成正比。
民**史辩讹之八
“东北军”、“晋绥军”等岂能公开使用
前些年有部很火的电视剧《远东阴谋》,剧中有一场景,是一处军队驻地,驻地门前树了一块牌子,上面赫然书着“东北军XX师司令部”,当时看了很是吃惊。无独有偶的是,这几年又有一部比那更火的电视剧《亮剑》,那里面也有一块大牌子,上面同样用大大的字写着“晋绥军XXX团”,这可就真是蒙人太甚误人太甚了。
说到民国时的军队,就象样板戏中那句著名的台词说的那样:这号军那号军,谁知道你们是什么军。的确,在民国这三十八年,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川军、粤军、镇嵩军、定桂军、安武军、定武军、毅军、安济军……等等等等,数不胜数。这么多的军号,到底什么军号可以公开使用,什么军号又是不可以公开使用呢?
简而言之一句话,只要它体现的是军队旗号或番号,就可以公开地使用,甭管这旗号这番号是由哪个政府或反*政*府命名的还是自己命名的;而只要它所体现的是军队派系,就不可以公开使用。
下面就简单说说什么是旗号、番号,什么是派系名称。
先说第一个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属于军队旗号的,除中央与地方陆军外,有以下几种:
一是沿袭清代旧的体制而命名的军队,如“宏威军”、“镇嵩军”、“安武军”、“定武军”、“毅军”、“济军”等;
二是反*政*府武装的军队。如属于南方革命政权的“建国豫军”、“建国粤军”、“湖北护**”、“湘南讨贼军”等(其实这些也可以说是番号);属于北方的反*政*府武装如镇威军等;
三是政府名存实亡时期群雄并起而自封军号的军队。如属于北洋军阀派生的“国民联军”、“五省联军”、“直鲁联军”、“十四省讨贼联军”等;属于南方独立割剧政权的“讨贼军”、“定边军”、“定川军”、“定桂军”、“西南联军”等;
属于军队番号的,冠以中央陆军字样并以数字区分的师旅,肯定是,这个用不着多说。冠以地域名称或其他名称的,属于番号的,有以下这些:
一是根据作战地域划分的国家军队单位。比如“西北边防军”等;
二是因某个作战任务而临时组建的军队编组。比如“参战军”、“讨逆军”等;
三是冠以省名的地方军。这一时期,国家军队除中央陆军外,还有属于各省区的陆军,称作“XX省陆军第X师”或“XX省陆军第X混成旅”。这冠以某省区名的军队,在当时又往往简称作省军,比如“苏军”、“陕军”、“赣军”等。
再说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政府时期,由于全**队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故军队的旗号较简单,合法的旗号只有一个------国民革命军。
属于非法的军队旗号有两种,一种是反蒋的,比如“护党救**”、“福建人民革命军”、“中华民**”等等;
另一种虽然不是公然反蒋的,但也是不把蒋政权放在眼里而非法组建的,比如各种抗日军,象各种旗号的抗日义勇军中、抗日救抗日同盟军等等。
至于这一时期的番号,就更简单。不是冠以数字而是冠以地域或其他名称的军队番号,有三种。一种,是根据作战任务而区分的军队编组。比如“东北边防军”、“东北剿总”、“徐州剿总”等,这就象我军在不同时期存在着的“山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等完全一样。
另一种,是冠以地名的地方军事单位。如“山东省保安旅”、“湖北省警备旅”、“云南省步兵旅”等,这就象我军不同时期的“云南边防团”、“内长山守备师”、“重庆预备役高炮旅”等完全一样。
还有一种,则是根据作战任务临时编组的战略或战斗单位。比如“讨逆军”、“北伐军”、“东征军”、“远征军”等,这就和我军历史上的“西路军”、“东路军”、“南下支队”、“冀热辽挺进军”等完全一样。
以上三种,就和用数字命名的十八军、七十四军、新一军等完全一样,所寓示的都是番号。实际上,这以后的军队番号,也已与我军的情况无异。
所有以上这些属于军队旗号或番号的名称,都是可以公开使用的。
属于派系名称的,在北洋时期,特别的多,但又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它的派系所属与军队旗号或番号完全一致。比如川军,它番号是川军,派系所属也是川军;比如晋军,它番号是晋军,派系所属也是晋军;其他象什么镇嵩军呀宏威军呀安武军呀定武军呀毅军呀济军呀等等,也都既是军队旗号的名称,同时也是军队派系的名称。
第二种,是它的军队番号是这个军,而其派系所属则是那个军了。比如李凤翔部福建陆军第三师,从军队番号上说,他属于闽军,但从军队派系上说呢,他又属直军。再比如胡毓坤部直隶陆军第四混成旅,从番号上说他是直军,但他这个直军与曹吴那个直军可不是一码事,从军队派系上讲,则他又属于奉军了。象这样的情况在北洋军阀后期是特别多的,故一定要区分清楚,才不至于弄出笑话。
假如要拍摄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如果表现彭汉章,那他秘密场合公开场合是都可以用黔军这样的名称的;如果表现马联甲,他也是不论秘密场合公开场合都可以使用安武军这样的名称的。但如果要是表现李凤翔,那么他在私下聚会时说我们直军如何如何,这没错,但他要是在司令部门前树起直军的牌子来,就是荒谬的了,他要树牌子,就只能树闽军的牌子;同样的道理,要是表现胡毓坤在写给亲友的信中说我们奉军怎么怎么样,也没错,但他同样不能在正式文牍中表明自己是奉军,他要用于正式的公文,就只能称自己为直军。
那么哪些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哪些又属于第二种情况呢?不好分清楚,从编制表上是看不出来的,从原始的正规的档案上也是看不出来的。没办法,只能根据每支部队的沿革渊源就一省说一省就一师说一师就一旅说一旅了。
大致来说,直、鲁、辽、吉、黑、热、察、绥、甘苏等省军,并非独立派系,而是国家的军队或某一大的派系所属的军队;闽、浙、陕、皖、鄂、赣等省军,省内武装就有两种情况了,有的是独立的派系,有的则是国家军队或某一大的派系的军队;晋、川、湘、粤、黔、桂、滇等省军,则全是独立的派系军队,而且往往每一省内又并不仅仅是同一派系,而是多军系并存互争雄长的。当然,这三种情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1925年以后,由于军阀内部的混战加剧,情况则又有变化,所以要想弄清楚哪一个省军的哪一个师哪一个旅在哪一个时期属于哪一种性质,仍然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难一言以概之的。
到了民国的后一个时期,即南京政府时期,军队的旗号已经极简单,各种旗帜的反蒋军被次第削平后,象北洋时期那种七乱八糟的名目繁多的军队旗号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但军队的派系却一点也不简单。不过此时与前一时期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时的军队派系,已经完全转入地下,原来那种既是派系名称又是军队旗号或番号的情况,就时就只代表派系了。如1928年以后所称的川军、粤军、滇军、湘军、黔军等,所寓便都是军队派系而非番号了。至于象什么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晋绥军、新桂系、镇嵩军、建国豫军等等,也一样,它们体现的也不再是军队旗号或番号(有的压根就不是),而仅仅是军队派系名称了。
既然不再是军队番号而仅仅是军队派系的名称,就绝对不能用于正式的公开的场合了。
为什么呢?因为军队派系的存在,是**无法有效控制军队的家丑,是与大一统的国家军队水火不相容的,因而是上不得正式台面的,因而是政府不能允许的。站在**旗号下的杂牌军的角度说呢,就好比师宗某个武术门派,你既然拜了他的山门了,不管你心里服气不服气,只要你还没和他决裂,你表面上就得这么归宗,你就不能再公开打出别的门派报号来。同理,这些个已经归顺了国民革命军的东北军、晋绥军、新桂系、马家军、镇嵩军等,他们这样的派系名称,就都只能在私下里使用,私人通信、非正式的交谈、秘密的会议,都可以使用,而公开的正式的会议上、正式的公表牌或旗帜上,就不能再出现这些字眼了。
打个比喻,因为目前我军招兵体制的原因,往往在某一团队中,某一省的人特别的集中,又由于我军干部流动受限的原因,所以领导层中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因而官兵们便往往会在私下里议论说某某连长跟政委关系好,是“四川派”、某某指导员跟团长关系好,是“东北派”,等等。只要在部队生活过些年头的人,相信绝对不会认为我说的是天方夜谈。但,即便他真的是铁杆的“四川派”或铁杆的“东北派”,他敢在正式的会议中中使用“四川派”、“东北派”这样的字眼吗?
《远东阴谋》中,如果在私下里谈论,使用东北军并无不妥,《亮剑》中,如果在私下谈论中出现晋绥军也并无不妥,但因为东北军晋绥军都只是军队派系的名称,如果在旗帜上或牌子上出现,就是荒谬的了。如果要在牌子上显示,就只能写上“国民革命军X军X师X团”这样的番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