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战事正如吴王诸樊所料那样,由于楚军多组织进攻无果,眼看一天天拖下去对楚军不利,熊贞决定退兵。
熊贞并非草包,他的退后也是有计划的退。于是,部队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养由、熊午率领行退去,而自己作为主帅,亲自断后。
断后的军队中,熊贞亲自领兵在前,后军由楚康王的叔叔熊宜榖压阵。大军撤退到皋舟(天江苏省合县东一带)时,熊贞见这是一个隘道,两边都是山,仅中间一条小道,便起了警觉。
这里会不会有埋伏?但想想熊午他们已经通过了,应该无碍,熊贞命令部队加通过狭长的隘道。只是他不道,这条隘道两边的山上,早就埋伏了吴军主力。
吴军故意过了楚军前军,他们的目标就是楚国令尹熊贞。当熊贞率军进入隘道时,突然一起鼓响,两边山上突然滚落许多巨石,然后是铺天盖地的火把、干枯柴枝草料,一时,隘道里火冲天,楚军这突然而至的袭击给惊呆了。
当楚军明白过来已经中伏时,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大量石块草木已经将个隘道给截成了两断,熊贞率领半数人马奋力前冲,身中数箭,幸亏已经通过隘道的熊午发现后头喊杀声大起,率军来救,总护着熊贞逃出鬼门关。
而楚贞后军的另外半数人马,则紧紧包围在隘道中,呼天天不灵,地地不应,石块砸死的砸死,火烧死的烧死,弓箭弩射死的射死,全歼在皋舟隘道,大将熊宜榖重伤后俘。
皋舟之役是楚康王位以来对吴的第二场战役,这场战役折扣大将熊宜榖数千精兵,令尹熊贞重伤。
躺在病床上的熊贞痛心疾首,他本想着率领楚军训训那个不天高地厚的东蛮吴国,而战事一直很顺利,在撤军之前,也是出了楚国的威风。而现在,因为自己的大意,中了吴军之计,导致损兵折将,实在是无颜面对大王。
熊贞着兄弟熊午的手,勉直起身道:“子庚,为兄不行了,大王就托付给你了辅佐了,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大王,一定能使楚国大起来。如,晋国虽然仍旧很大,但内耗极重,暂时不要去理会。最大的敌人就是吴国,吴人野蛮残暴,子庚务必要击垮他们。
吴军擅长偷袭,所以我们大楚一定要加边境防卫,尤其是要加郢都防卫,我们郢都城墙还不够坚实,高度也不够,我们要作好最坏的准备,应付吴军到郢都啊。”
熊贞说后,便卒了。
熊贞,芈姓,熊氏,贞,字子囊,是楚庄王其中一个儿子。熊婴齐卒后,担楚国令尹,为人谨慎,不贪不腐,对楚王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深得楚王。作为令尹,他为楚国计,后伐,与晋国对抗。在这个过程中,熊贞认为晋楚相争,对两国均无利有害,故主张与与晋和平处。
所以后来当秦国来使请楚国趁晋国大灾伐晋国时,熊贞提出了反对意见,熊贞说:
“如的形势,我们大楚实不应该与晋相争。晋君用贤材,韩厥、荀罃、士匄、韩起、栾黡、士鲂、魏绛、赵武等等都赫赫有,君明臣忠,国内政明,公族大夫们互相谦让,士农工各业坦然有序。实在不是伐晋之良机啊。”
当时的晋国正是晋悼公时,熊贞敏锐地觉察到晋国实力非同一般,他建议楚王择良机而动,可谓英明之举。最后,楚王听从了熊贞的建议,考虑到与秦国是盟国,故只陈兵境以遥想响应,并未对晋正用兵。
楚王崩时,曾要大臣们给他一个灵或者厉的谥号,当时作为令尹的熊贞最终力排众议,认为“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以属诸夏,而其过,可不谓乎?请谥之。”
熊贞认为,楚王虽然有过,但其功远远大于其过,所以虽然楚王有遗命,但仍旧坚给楚王一个“”的好谥号,此举使熊贞提升了自己在楚国朝堂上的威。
由于在这一在对吴皋舟之役中战败,惭愧难挡,加上伤重,卒于军中。但正因为他死前对熊午的那番话,给人印象深刻。史料记载:“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
还有的史料称“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之人臣”。熊贞对国家的忠诚,不但令自己青史留,也感染了历代楚人,所以楚国后来虽然屡遭磨难,但总不乏忠贞之士,熊贞实起到了榜样作用。
出师未捷身死,使英雄泪满襟!熊贞同,不,还是尊称你一声子囊吧,您的未竞之,定会有其他楚国英雄来继续下去。吴国,那就让你看看咱大楚正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