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占人类生存的地球总面积71%,探索海底世界,开发海底资源,是一代又一代人执着的梦想。
然而探索海底谈何容易。据介绍,每下潜100米,大气压就增加10个,即使钢筋铁骨,也很难经受如此高压;不但如此,海底能见度极低,环境非常恶劣,人体和普通设备都很难在这种条件下完成沉船打捞、光缆铺设、资源勘探等工作,目前人类加压极限潜水世界纪录不过501米,而多数海底都深数千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更深达10916米。因此世界各国一直努力研究各种深潜器材。
最早的深潜器材是潜水钟,即一个用缆绳吊放到深海、通过与母船连接的管线接受氧气的、保持常温常压的钟型潜水装置,潜水员可以乘坐它潜到几百米,然后穿上深潜服出舱继续下潜,并通过潜水服和潜水钟连接的软管进行呼吸。第一部实用潜水钟是英国科学家、哈雷彗星的命名者哈雷博士于1717年建造,在20世纪得到蓬勃发展,由简陋发展到精密,由无动力发展到有动力,即先用缆绳吊放到一定深度,再借助自身动力航行到作业水域附近。
然而潜水钟最大的好处是大大延长潜水员在海底停留的时间,提高了其海底作业效率,却并不能显著提升下潜能力。如美国佩里公司研制的迪普.戴维尔潜水钟,曾创造过6昼夜14次下潜、潜水员钟外作业总时数超过60小时的纪录,法国阿耳基罗涅特潜水钟可保证4名潜水员在水下持续工作3昼夜,他们代表了潜水钟技术的最高水准,但其下潜深度却都仅400米,甚至不如加压潜水员的极限潜深。显然,要挑战更深的海底,还需更先进的深潜器材。
20世纪50、60年代,海底矿藏开发勘探、沉船打捞的需要,以及冷战导致潜艇大批部署、带来巨大的深海失事潜艇救生需求,都刺激着深潜器材的升级换代,具有操纵装置,能够由潜水员通过改变压载物自主控制上浮或下沉的载人深潜器应运而生,第一台载人深潜器为法国人雅克.库斯陶的“潜水碟”号深潜船,1960年,美国人用“的里亚斯特”号深潜器成功到达10916米深、每平方厘米海水压力高达1085千克的地球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有趣的是,这种深潜器的设计者皮卡德父子,却是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国瑞士,完成了对这一杰作的设计。
这种载人深潜器虽然可以下潜到任何深度的海底,但只能完成海底观察等最简单的考察任务,实用意义不高。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乘员全部遇难,这刺激了各国对载人深潜器的研究发展,一种带有动力、装备电视摄像设备和可由深潜器舱内人员遥控操纵的机器手的新一代深潜器应运而生,1966年,美国载人深潜器“阿尔文”号在西班牙海域成功打捞一枚坠海氢弹,1979年,美、英两国在海底联合举行救生演习,成功将坐沉海底潜艇中全部艇员通过载人深潜器安全转移到海面,这标志着载人深潜器发展到实际应用的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