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杨广认为,既然无法光明正大地继承智者大师的衣钵,那也不能任由智者在江都持续发挥他独立于皇权的力量。</p>
智者大师内心深深叹息,他知道,他将和江都缘分已尽。</p>
他将永别江都。</p>
于是,智者大师率领僧团,走向了他的宿命之地。</p>
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时隔十二年之后,又一次和它亲密接触。</p>
只是这一次,智者大师从心里面,再也不会再离开了。</p>
回到他熟悉的山山水水,智者大师心情非常愉悦,他雅好泉石,负杖闲游,天台山成为智者大师最好的朋友。</p>
在天台山的日子,智者大师迸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神思。</p>
他也终于可以从世俗的落寞中回复过来,可以完全用精神观照这个世界。</p>
他的精神进入一个无我的崭新境界。</p>
他说道:“虽在人间,弗忘山野,幽幽深谷,愉愉静夜,澄神自照,岂不乐哉。”</p>
智者大师在这段安静的岁月中,终于放下世俗争胜之心。</p>
他回思过往种种,很多人生的精义在忽然之间,豁然贯通。</p>
他有感于心,奋发提笔,天台宗最重要的经典,浑然而成。</p>
在这段天人合一的岁月里,他专治玄义,进解经文至佛道品,为三十一卷。</p>
智者大师在世俗之中,失意而回,但他在出世的刹那,终于得证大果。</p>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天台宗。</p>
但智者大师还在世俗留下一段未了之缘。</p>
杨广延揽智者大师终于失败,江南的佛教也未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p>
杨广或者还有耐心,但北方长安城中的杨坚,天心难测。</p>
他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杨广的人,他不再对智者大师抱有期望。</p>
既然不能为己所用,那就不能让他成为一个反对自己的存在。</p>
这种精神的图腾,必须被消灭。</p>
杨坚自己虽然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前期,对于宗教,却只是利用其淳化社会风俗,以实现对民众思想上的统治。</p>
他将宗教视为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需要臣服于自己的政权统治之内。</p>
智者大师既然不愿意合作,杨坚失去了耐心,他要用强。</p>
用国家的权力逼迫他为自己效力。</p>
于是,他让杨广给智者大师写了一封信,并派遣高孝信入山奉迎,同时,话里话外,隐隐约约有让其长驻江都,并且不得违旨之意。</p>
这封信背后是杨坚的意旨,智者大师明白无误地掌握到事情的本质和真相。</p>
智者大师知道他的时间已经到了。</p>
他将以自己向杨坚献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天台宗的生存和发展。</p>
他的肉身将死去,但他的天台宗,却将在他身后开花散叶,流光溢彩。</p>
智者大师抱着去而不返的心态,非常平静而安详地,安排好身后之事。</p>
他将用不上的杂物,散发给贫苦之民,然后,又将国清寺的样式标准画成图例,在这一刻,也许他心中,已经打定主意,即使寺院被毁,有朝一日,还要原地重建的计划。</p>
安排好这些事后,他离寺出发。</p>
当他走到天台山西门的石城之时,他不再往前走了。</p>
智者大师回顾了,自己这一生之中的点点滴滴,他已无愧此生,也无愧于自己创立的教派。</p>
但生不逢时,在人世间,他还有未竟的事业,但他已经没有时间了。</p>
他相信,自己身故之后,自己的宗派,一定会以璀璨的光芒,照射万方。</p>
但他自己,已经到了必须要做一个了结的时刻了。</p>
如果再入江都,主持慧日道场,自己将会永远被打上杨广家僧的名号,自己亲手创建的天台宗,将因之失去独立而超然的,玄而又玄的意味。</p>
这是他一直避免出现的结果。</p>
也与他要让天台宗独立于世俗之外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p>
智者大师已经做出了选择,他要以身殉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