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鼎定河山> 第二百三十四章 拭目以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四章 拭目以待(2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更新时间 2022-11-04

仁宗天启五年之前,读卷官一直向皇帝进读一甲试卷三卷。而鼎甲人数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三名,故皇帝仅对读卷官进呈的三卷试卷进行顺序上的调整,确定三人排名,并没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天启八年殿试,仁宗为改变阁臣决定鼎甲人选的局面,下令将试卷进读数量由三卷增至六卷。

读卷官提前将六卷分为“优”与“稍优”两个等级,每等级各三卷,供世宗参考。进呈试卷数量的增加,扩大了皇帝在钦定鼎甲排名时的选择范围。

天启十四年,世宗再次下令,将进读试卷进一步增加至十二卷。此后一直保持着进呈十二卷的定例。

读卷官在提前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四卷。进呈后,世宗各览一周,评定甲次,在一甲三卷卷首各有批语。

皇帝亲题批语,既是皇帝对殿试、对考生看重的表现,又是其博学、高明的体现。

仁宗在品评试卷之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未完全按照读卷官所拟的试卷等次确定结果,鼎甲的人选与排名,完全由皇帝的“圣意”决定,读卷官的预排名仅起到参考作用。

另外,仁宗皇帝还首创了殿试读卷官回避制度——若有子侄血属应试,读卷官理应主动奏请皇帝,申请回避。

通过这种方式,皇帝改变了内阁操纵一甲人选的局面,在增强殿试的公平性的同时,达到了扩张殿试取士权的目的。

内阁三位辅臣,一人读四卷,乃是在两日时间内从数百份试卷中遴选出来的,但今科这命题作文可容发挥的余地并不多,要想入选一鼎甲还需运气加持。

皇帝静静的一直听三辅苏辙读罢,不置可否,笑着问:“依三位老大人所见,今科一鼎甲会是哪三人?”

自是年逾古稀、三入内阁的政坛不老松蔡京回答:“试卷糊名,臣等不知。”

常佶显得有些无奈:“你们倒知避嫌,也罢……”

“联听闻永康陈同甫才识过人,名动天下,乃是南京会试第三,想来殿试是必名列前茅的。”皇帝似在自言自语:“还有那延平黄勉仲博学多才,精于礼经,名次定然不低。”

三名阁老皆是默然不语,听着皇帝喃喃自语。

皇帝在确定殿试甲次时,有时也掺杂着政治考量,甚至会为了朝堂的稳固,违背本心取士。

有时皇会因考生姓名的隐含意义,将拟定的一甲名次进行变更。

另外,鼎甲进士作为全体考生的表率,代表着整个官员群体的形象。因此,外观条件是否合格亦是确定一甲人选时需要考虑的条件之一。考生的才学甚佳,但如果外观条件不合格,亦有可能更改其排名。

甚至,皇帝有时将梦的内容作为依据,确定殿试甲次。如洪武十八年殿试,初拟花纶为第一,练子宁、黄子澄分别为第二、三名。传胪前夜,太祖梦到“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遂将花纶置为第三。进呈试卷中有一丁显,太祖因其姓氏“丁”与梦中“巨钉”相和,其名“显”形似日下丝缕,遂取丁显为第一。

总而言之,殿试鼎甲排名的确定是皇帝和内阁、读卷官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终排名的因素有很多。

内阁、读卷官的参与权虽不可忽视,但毋庸置疑,皇帝掌握最终的决定权,皇帝对鼎甲排名的确定是无条件的。从整体上看,大定殿试读卷各项规则的完善过程,就是皇帝的取士权扩张的过程。

内阁辅臣皆是政坛老手,虽然平素少不得要与皇权“抗争”,这时却是任由皇帝“乾纲独断”。

皇帝笑吟吟的说道:“上饶冯改之文采斐然,几阕词传唱天下,时文写的花团锦簇,更会写话本小说,那本《菜根谭》朕也读过,用笔辛辣、措词老到,委实不错。朕还听说此子只有十六岁,却连夺院试案首、乡试解元和南京会试第一,联若点其为状元,可就是‘连中三元’了。不过,联又听闻其有潘安之姿,若点为探花亦是一桩美谈。”

“罢了,揭名吧。”

内侍揭开糊名封条,皇帝看看读卷官推荐的一鼎甲试卷,稍一沉吟,乃笑道:“此般排名甚得联意,准了。”

蔡京三人皆道:“圣上英明。”

皇帝道:“填榜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