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并不黜落贡士,但这氛围却是较乡试、会试却更为紧张,进宫面圣哪,这其中大部分人一生之中大概就这么一次机会,能不兴奋、激动、惶恐?
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
如上述,定初的确不少寒士经长途跋涉进京参加殿试后,因被黜落,遭受到精神和贫穷的双重打击而最终想不开自尽。仁宗皇帝得知后心有不忍,自此凡参加殿试者皆不點落,此举也被后世历朝所效仿。
但殿试不黜落其实还有另一个诱因——
仁宗宝元元年,西宁元昊正式称帝,一些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大定分庭抗礼的西宁,为西守攻定出谋划策,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叫张元的举人,他多次参加殿试都落榜了,投奔西守后,成为西宁最重要的谋臣。
大定朝廷非常生气,下令将张元的家属囚禁起来。之后,有大臣认为张元之所以投靠西宁,是因为他殿试多次落榜,他对在大定通过科举入仕已经绝望了,这是殿试实行淘汰的结果,并不能怪张元和他的家人,于是又把他的家人释放了。
对此意见,大定朝廷似乎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嘉佑二年殿试,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这一年参加殿试的三百八十八名进士、三百八十九名诸科举人全部被录取。
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实事求是地说,科举考试作为选拨性考试本来就会有淘汰,但在参加高层次的省试之后,距离及第仅有一步之遥,且淘汰率又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殿试落第的挫折感就特别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仁宗开了殿试不黜落的先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举又回到了原来没有殿试时的状态,殿试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不过,因为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
辰时正,大殿徐徐打开,一宦官出现在殿门口,手中拿了根长长的净鞭,“啪”的一甩,尖声道:“吉时已至,众贡生入殿。”
作为南京会试第一,冯过排在左列第一,一直含胸吸腹、目不斜视,也亏的是他勤练身体,否则也如身旁那贡士一般脚下颤抖了,终于捱到可以进殿,也是松了口气。
殿试的前一天,鸿胪寺官便在集英殿东室预设“策题案”,光禄寺则预备好贡士们的试桌,陈放于殿内。
百官与新科贡士依次入内,鸿胪寺官员乃请皇帝升殿,鸣放鞭炮,百官行叩头礼。礼毕,由执事官举着策题案来到殿中,内侍官将策题付礼部官置于案上。这时,鸿胪寺官已带着贡士作好跪拜准备。执事官举着策题案由左阶而下,置于御道中,贡士们朝案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分东西侍立。执事官再将策题案举到丹墀东,鸿胪寺官奏告仪式结束,再放鞭炮。
这过程中便是冯过亦是压力倍增,在监察官虎视眈眈之下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僭越,更勿论抬头去看端坐龙椅之上的当今圣上,只觑的一袭黄色龙袍异常的刺眼。
鞭炮声中,皇帝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
接下来就是考试。礼部官散卷,贡士们列班跪接,叩头就位,开始答卷。
嗯,今科殿试题目便是:
“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