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鼎定河山> 第二百二十九章 抡才大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九章 抡才大典(1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更新时间 2022-11-04

 与乡、会试不同,因皇帝主持的特殊性,在殿试开始前,除了殿试的主考官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以外,皇帝还会在殿试举办前,任命读卷官和执事官两类殿试考官,组织和辅理殿试的各项事宜。

读卷官是负责阅卷与向皇帝进读试卷的官员,执事官则是各类辅理官的总称。各类官员听从皇帝的命令,各司其职,共同保证殿试各环节的正常举行。

殿试读卷官由礼部在殿试前几天提前奏请,皇帝亲自任命。殿试后,读卷官阅考生试卷,详定其高下,并选出优秀试卷为皇帝进读,以供皇帝钦定鼎甲排名。

定初时,皇帝任命读卷官不拘出身高低,多途任用。随着科举一途在明代选士方式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自成化二年殿试,读卷官的出身基本实现进士化。

殿试执事官的人选,亦由礼部在殿试前奏请皇帝批准。

殿试执事官的种类包括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印卷官、供给官。各类官员官职不同,职责分明,共同保证殿试各程序的正常运行。

殿考是整个殿试程序的开端,殿考当日皇帝亲临考场,主持策士。因皇帝“亲行之”的高规格,殿试有着非常严格的仪制要求。

读卷官由内阁大学士和五部(礼部除外)、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调官由礼部尚书、侍郎担任,监试用监察御史二人,其余受卷、弥封、掌卷等官则由翰林、春坊等衙门官员充任,巡绰有内等子,后勤供应由礼部和光禄寺。几乎所有在京文职衙门都参与这三年一度的大典。

殿试考生与乡试、会试考生一样,所需的试卷纸以及笔、墨、砚均需自备,草卷、正卷各备纸十二张。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明祖曾御制策问,但以后只由翰林院学士,特别是内阁大学士预拟试题,呈皇帝圈定,考生的对策要求“惟务直陈”,限一千字以上。

相比诗赋的浮华,策问就实在得多,可以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针对国家现实进行思考,避免了死记硬背,也有利于统治者甄选出所需要的经世之才,顺应了科举考试趋成熟的必然要求。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题,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发问的形式大抵是先回顾历史,一般是说完远古的尧、舜、禹三代,再说汉、昌、楚。之后便是阐述现在艰难的时局,说说皇帝自己的见解,再问问考生:这应该如何应对呢?归根结底,殿试考的就是历史,皇帝相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再说的通俗些,策文不是一种单向的文体,而是君臣交流的双向文体,包括制策和对策,制策即皇帝出的策题,对策即是指士子针对皇帝撰拟的策题而抒发议论、提出建议和一种文体,总体而言,策文就是“帝有所问,士有所答”的应用文体。

策文大多与时事政治有关,透过策文,不难看出皇帝尤其关注哪些国家事务,皇帝处理这些国家事务的态度又如何。

太祖主持殿试时,当时关注到了教化和刑罚的问题,并且针对人情不一的现实状况,更加倾向于施行刑罚。所以他在制策时虽然提及天子教化人民是遵从天命之举,但转而又以“古先哲王设以刑以弼五教”为例,指出古先哲王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依从教化,所以又不得已要施行“五刑”,这很明显就是在暗示考生肯定刑罚才能得到青睐。

那一届的状元也领悟到了这一点,在其对策提及先古圣王也不得不以五刑治国。

又如仁宗皇帝提出了一个个社会问题,即灾诊存,民不安生,盗贼猖狂,边方有动,向士子们发出了“财充而食足,不知如此何可以臻此?”的疑问。毋庸置疑,如果这些社会问题不得到基本解决,大定的财政状况不会乐观到哪里去。当然,这是太平时期的制策。到了战争渐渐频繁时,军饷粮草的不充足又在制策中体现出来。

当然,士子们大多是学习四书五经,经济知识储备未必充足,提出的对策也趋于泛泛而谈,但士子们还是敢于直接批判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的。

崇宁帝出的这个题目就比较率性了,其实干脆就是要让贡士们歌功颂德。

大定正式封云明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为了表示郑重,大定还特意派遣儒臣钟震、黄渐为册封使前往大理册封,同时还赏赐了定行日历一册。这是云明与大定朝臣属关系首次正式确立,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内忧外患刚凸显之初的节点,更得大书特书哪。嗯,这是要慰新晋进士之心,告诉这些官场后起之秀,咱大定的国际地位是杠杠滴,别瞎咋呼,更别唱反调,要保持与朝廷的完全一致,未尝没有敲打警醒之意,当今圣上用心良苦哪。这节骨眼,你们这些官场初哥就别谈啥个性了,可劲的夸就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