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北宋文学家,字文叔,齐州章丘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中进士,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另,李格非文叔、廖正一明略、李禧膺仲、董荣武子,号“后四学士”。
这是那个时空的李格非,既是“李清照之父”,且是“苏门学士”,发妻是宰相王珪的大女儿,续弦则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对了,王珪次子王仲山的女儿嫁给了秦桧……这人脉,想来朋友圈发的都是高大上的文案。
不过,这个时空其人生轨迹并不尽相同。首先,他是理宗祥平八年的进士,高中二甲第六,殿试结束后选为“庶常吉士”,三年后留馆为翰林院检讨。再十二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
本朝规定,每遇直省文武乡试、会试、殿试时充主考官、读卷官;两京乡试,掌院学士充正、副主考、侍读、侍讲以下担任考官。各省乡试,学士以下、编修、检讨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会试,掌院学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读、侍讲学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会试,侍读、侍讲学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十二年时间,李格非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至从五品侍讲学士,貌似蹉跎了岁月,其实不然。
自楚以来,有着一甲进士直入翰林的规矩,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是直接可以进入翰林院的,而同榜二、三甲的进士则需要通过考取庶吉士才能够进入翰林,这被称为“朝考”。入选翰林院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这被称为“钦点翰林”。
状元入职翰林院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院内部经验丰富者担任教习,传授各种知识。三年期满后,会在下次会试之前进行考核,这被称为“散馆”。只有成绩优异者才会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的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等职,也有被外放到地方为官的。
也就是说,翰林院每三年会被淘汰一批,从而空出位置给新科进士,而能够依旧留在翰林院的,无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
自明真宗成化以后,不但内阁,就连六部长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其在六部,自成化时,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六部皆然),侍郎则兼侍读、侍讲学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则带侍讲、侍读学士以至于编修、检讨等衔)”。
由此可见,翰林院其实便是高官基地。留在翰林院内部升迁,速度当然是快,台阶相对较少,但也有命背的或者只会死读书的,这种人一旦进入翰林院,有的就此被遗忘了,一连十几年都不得升迁。
另外,翰林院虽然好,但毕竟是个清水衙门,因此很多人都会找机会外放,离开翰林院之后,大部分人都会留在京中六部或其他衙门任职,之后便和其他官员一样等着升迁;少部分会被外放到地方为官。这些人虽然不在翰林,但毕竟有入职“翰林院”这个光鲜的履历在,所以他们的升迁速度较之普通官员来说也是要快一些的。
李格非在翰林院一呆十五年,熬走了四任掌院学士,确属异类,像他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虽说翰林院清贵,但你这霸着位置不走是几个意思?
事实是,他这升迁缓慢好似被拘禁在翰林院,原因有二:
其一,此人清正耿直,从不掩饰喜恶,“口无遮拦”,很是得罪了些朝中权贵,难免遭致打压;
再者,其厌恶邪术、不信鬼神。某回见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好,杖而出诸境……呵呵,你一手无实权的翰林官,居然越俎代庖的多管闲事,置咱京师一干主官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