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2 / 2)

北宋仕途 孤心书生 更新时间 2021-07-07

以他的学识与地位,就算不做这个校长,也足以青史流芳了,确实没有必要在意。想到这里。沈欢对他的情操。更佩服了。

欧阳修指了指手头上地图纸,又道:“子贤。老夫虽然不清楚你为何一力主张造这类的建筑,不过以你的形容。好像也不错,呵呵。这等新造法,老夫都忍不住想看看它建成后的景象了!”

“这有何难。”沈欢呵呵笑道,“只需三个月,它的全貌,就都要显现了。晚辈敢说,必不让永叔先生失望。也许用来住,失去了几分优雅,不过用来教学,必然合适。其余不说,单是这个采光上,就有利于阅读了!”

欧阳修也笑道:“按你所说,可以同时容纳几千学子在众多房间里,确实壮观!”

一旁的欧阳发突然穴话道:“子贤,你说九月份就可建成,要招学生入校,可有详细计划了?”

沈欢道:“说到这个,还真需伯和兄帮忙。伯和兄有报纸在手,正可以在其上刊登消息。详细说明这个学校地宗旨与办学目的,一定要说明,不以科考为目的,来者自愿,失望者莫怪!甚至可以把一些科目详细说明一下,有兴趣者可来报名,通过侧试,就能入校。”

这些三人都不陌生了。早在欧阳修来之前,沈欢就已经制定,这个大学,分为几个院部。首先就是经义院,虽说不以科考为目的,可毕竟是教学的地方,如果不教这些东西,朝廷或者士人都会有意见。因此参照科举明经科的布置,设置了这个经义的学习之地,请一些儒者来教儒家经义,不过,像道家的《老子》等物,也在教学之列,算是一个大杂烩。咋一看,还真像后世的国学研究院了。

其他又分了几科,有物理,有数学,有生物化学,当然,还有天文。\\其他暂时就不分了,暂时就这般多。说到这里,沈欢最苦,后面这些科目,基本上都要他写教程,找来相关匠人,教与他们学习,再去教育学生。有些说不得甚至要沈欢亲自出马,去做他后世地老本行了。

欧阳发点头说道:“宣传可以,现在《海州日报》在江南等地还是有些影响力,看者颇众,这个大学,虽然学地不是平常之科,不过胜在门槛低,费用少,应该是个不小的诱惑。何况,家父又在这里做校长,也一并在报上说了,应该更能吸引学子了!”

后半句一出,欧阳修就苦了,这次来海州,他发现,自己地儿子,变了,都要陌生了,事事都不忘宣传,不忘如何达到目的;沈欢倒是欢快地笑了,这个欧阳发,越来越牛了,广告地主意,都打到自己父亲身上来,一代舆论牛人,就要诞生,可喜可贺呀!

想了想,欧阳发突然问道:“子贤,这个大学,很多事项,你都详细写了出来,为兄与家父观之,有几点想不明白。”

“哦,哪点?”沈欢问道。

欧阳发看向欧阳修,发现父亲点头后才道:“比如说这个校规,你规定所有有关工匠技艺的书籍,在图书馆里,都要放在顶层,一般学生,没有具体证明,不需上去进入。这与你建地图书馆的目的不同呀,你说图书馆就是为了方便学子一展眼界,随便阅读,随兴阅读。”

“还有呢?”沈欢微笑着问道,“是否与这个番院设定有关?”

“你怎么知道?”欧阳发吃了一惊。

番院就是给非大宋子民设定的学院,在京城亦有,西北或者西南少数民族的子弟,都入其中学习。期间或者也有高丽等国之人。虽然海州没有多少番人,不过沈欢深信随着大学的发发展,将会成为大宋境地学者都要向往地地方。也许。以后也会有外国之人来取经了。

设置番院,就是为了安置这些人,毕竟没有理由拒绝人家入学。不过这个“学”嘛,就与众不同了。沈欢在校规上做了硬性的规定。如这些番院之人,单设一院,又设一班,与大宋的学子所学不同,多为诗词经赋。对于技术等学,不单不教。还禁止给他们学!

图书馆也做了分配,顶层是技术之书,只有大宋子民,以证明才能进入。就是为了防止外国之人来偷学技术地!技术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沈欢更清楚了。外人要学也可以,只需等我等发展了好几个阶段,才给旧的你们!他们来学的,当然是儒家等经义。给他们文化洗脑。回去传承中国文化,甚至成为中国地附庸!

沈欢的险恶用心。当然不能宣诸于众,他只能竭力解释道:“伯和兄。你也知道,有些技术。它的作用极其强大。比如说印刷机器,当然对教育很有好处;可是其他呢,比如说这个火药或者冶炼之树,还有海船,如果外国之人学了去,不论诗词了,单是发展这些,有了强大的海船,他们可以轻易到达大宋,有了刀铁或者火药,就能给我大宋百姓造成杀伤。你说,这等技术,是否该只掌握在我等手上,而不应该给他们学去了呢?他们要学,只需学儒家礼仪经义,就足够了,毕竟他们有些地方,还是野蛮落后没有文明,能从中学到点好处,也是我等教化之功了。不是吗?”

欧阳发苦笑道:“你都这样说了,为兄还能说不是?”

欧阳修也叹道:“子贤所思所想,总是与别人不一样。不论这些是否可能,不过这份谨慎,总算是对我大宋的一片忠心,无可厚非。发儿,这事就按子贤说的办吧。老夫做了这个校长,也会严格执行此法。当然,现在看嘛,呵呵,番院估计几年都发展不起来,还有那个图书馆,这等技术之书,也少得可怜,你就是想印,都没得印刷。民间有些技艺,大多子孙相传,秘不示人,难以收集,何况也无人去整理印刷了。”

沈欢闻言,也只能苦笑,他当然清楚现状,写这些校规,一是为了成为先训,二是为了以后地大学做个榜样!对于外人,能防就防,纵使他们百般闹腾,也要阻止。为此他甚至明文学校的后来管理者,对此不能修改。这个恶人,就由他来做吧。对于后世高丽棒子屡次抢夺中国的文化占为己有之事,他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欧阳修又道:“子贤,还有一事,老夫也想不明白。像这个大学,你规定要十五岁以上才能入学,除非有天才,还规定分为四个学年,一级一级升上去,直到毕业。你说一年收一千人,那么四年也就四千人罢了,你何必弄这般大的地方。据说你还想继续把旁边的地也买下来,有这个必要么?老夫想你必定有深意吧?”

沈欢呵呵傻笑了:“这个么,还不能说,暂时不能说……”

确实是不能说,其实更多是不好说,不好意思说了。

本来,他选择来海州,是存了一番雄心壮志的,打算在三五年之内,在海州最一番惊天动地的建设。海州能制海盐,有暴利,几年下来,几百万贯财政不在话下,而且他又与皇帝与约定,只需交一点,其他就可以以为经济之用了。

他最大的打算就是建城——建设一个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城市。初步地打算是在海州老城外,再建一个海州新城。这个新城,与后世地城市差不多构建了。有发达的水泥大道,有无所不在地花草,有高大的楼房,有发达地交通工具。总之,像极了后世的城市。分商业区,住宅区,还有工业区,每个规划,都参考后世城市地建筑。

他打算在古代建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与石头或者木头建设的不同,钢筋水泥地新城,将会是这个时代的奇迹。它的科学规划。甚至可以作为典范。他也打算把这个新城建为东方地第一城市,靠着海港的便利,成为外国人口中的东方之珠。或者成为天下第一城市!

总之,愿望是美好的,也有能力建设,他都算好了。以盐地暴利,有三年时间,他就可以建成大半了。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他无奈地发现,有能力建。却不一定能建!因为材料的原因,钢筋水泥,除了水泥,还的用钢筋。他没有那么多铁!

这个时代,铁是官营的,管制比盐要严格得多了,因为铁能制造兵器!再说了,以现在冶炼技术,造出来的铁。也就一般而已。质量上比后世差多了。如果大规模用于造房,不大现实。首先。如果要建一个能容纳数十万人地城市,那得需要多少铁。海州没有那般多。如果购买,得大肆去其他州县做生意。这样的话,肯定要引起轰动。就算结实用于建设,可朝廷会怎么样想呢,朝臣会这样攻击呢?他们会说,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着用来建设,其实是用去造兵器了。

事实是不是,就不到你说了,总之是个说法,能让朝廷忌讳的说法,那么你也就毁了。沈欢很无奈啊,发现了这点,他大是沮丧,甚至一度没有了动力。他来海州,是抱了极大怨气过来,想要一展宏图,让一些人吃惊后悔。现在,希望要破灭了,没有这个庞大的城市计划,他还能靠什么引起轰动?

颓废了许久,最后才转变了思想,换了思路——既然不能建造大城,那就建个小号的城吧——大学城计划就这样出炉了。大学城,说实在的,在后世的中国,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大学城。那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类似于小城市地大学,在他脑海形成了计划。

围绕着这个大学,在周围打造一些建设,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建筑,有用于商业地,有用于住宅的,还有用于工业生产地。总之,这个小城了,除了学生,还有民众,至于谁有资格入选,就看以后的条件了。只要这个小城发展起来,繁荣发达,其他百姓看有利可图,或者热闹,也都搬到附近,造房或者生产,那么,城越来越大,最终达到一定地规模,也算是沈欢的目标了。

虽然这个目标不是自己一力制造,时间也长,也许都不知道是他离开多久才能达到数十万人地规模了,可毕竟是一个盼头,只能说,这个计划,由计划转入市场,由人民来选择了。

几百亩只是大学计划而已,周围一两千亩的土地,才是终极目标。沈欢已经让人去谈这些土地所有权了,虽然还有不少山林,属于海州管理,不过附近也有不少民田或者民居了,要他们卖出土地或者搬走,这个工程也不小。

慢慢来吧,还有时间。沈欢自把心目中的城市瘦了身之后,虽有点沮丧,不过也有喜悦,那就是松了大半的心情,以前大城计划压在心头,形成一股压力,不成功就是失败,心头有着阴影。现在好了,大城变成小城,工程量小了,足够胜任,心情当然要好一点。

不过这个计划,只在他心头成型而已,还没有到说出去的地步,因此连欧阳修也要瞒着。

到了七月初,沈欢终于得到消息,第一批出去的海船,终于安全抵达海州海港了。这是一次完美的航行,至少在沈欢看来,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无数次。

这甚至可以说第一次意义上的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历史上,中国古代官方上更多是朝贡海运,现在好了,有了沈欢这个穿越者,他们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突破。相信有了这次的甜头,朝廷再也不会忽视海贸了,一次让海州官府得利七十万贯,说实在的,就算沈欢以来心理准备,依然给冲击得大是震撼。

海船安然回港,大学城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大搞建设。这是沈欢在海州第一年交出的成绩单,这个时候,另外几件令他惊喜之事也随之而来……<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