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秋之呓语> 第25章 莫扶荷语(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莫扶荷语(三)(1 / 2)

秋之呓语 苗衣 更新时间 2022-05-08

 说“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这话可不对。让我上台说一段冯巩说过的相声一定冷场。为什么用同样的语言讲话效果不一样呢?是因为我不会表演,相声首先是表演的艺术。老师也一样,只有学问,不会表现,就不是好老师。说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就是在说没有演出来。演的结果是要扇起听众的兴趣。于丹演得最好,是坛上最好的老师。她的古文功底可能没有那些抨击她的人中的某个人扎实、厚重。那又怎样呢?为什么不能以欣赏的心态,看待这些突兀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呢?连于丹这样优秀的老师,也能找出那么多毛病,世上还有完美的老师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厚道一些,多看看人家的成绩呢!有人说于丹绑架了孔子,孔子那么高大谁绑架得了?于丹不过是圣人脚下谦恭的膜拜者。

再看看那个大谈《红楼梦》的叫刘心武的人。他下了那么大功夫,费了那么多心思,却招来了那么多人的指责。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不知是什么人写的文章,对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成果,几近漫骂。刘先生不过是把自己对《红楼梦》一书的看法讲了出来,何罪之有啊!看来新奇也要有度,过于新奇架构内的人会受不了。我的一个老师就认为刘心武不是研究,是想象,是胡说八道。

王蒙先生说那些续写《红楼梦》的人,“每个人都拿着有限的材料,来做无限的扩张及猜想。”

续写《红楼梦》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无论你是否洞悉了原作者的本意,还是接近原作者的本意,都不会得到广泛的赞誉,达不成共识。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篇,还没有问世,就横遭讨伐。这国家真有水平和装有水平的人太多了,谁也分不清谁是真有水平,谁是装有水平。这些人不分轻重,上来就一顿乱棍。刘心武挨得冤哪!诗人说“美丽的鲜花未放,就遭到了摧残”。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迅速地将沽名钓誉的庸常之辈一举击倒,可也容易误伤了友军,刘心武应该是友军吧。

我对这人印象还不错。黄秋丛说:“看刘大哥在电视上讲话,态度很诚恳,像个好同志。”刘先生有那才华,还不如写点别的,编一个故事,恣意渲染,谁也犯不着多好。就像刘震云的书叫《一句顶一万句》,我以为是写哪个大领导或是大贤的。买来一看,写的全是小人物,又无朝代年纪可考,看过后,就像在一阴森森的老宅子里走一圈。

看小报,说民国时期西南联大有个叫刘文典的教授。有一天,他登台讲《红楼梦》,他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蓼汀花溆”,说是贾宝玉在新落成的大观园一处写下了这四个字的匾额。元春省亲时看到了,笑道:“‘花滁’二字便妥,何必‘蓼汀’。”花滁二字的反切注音为薛宝钗,蓼汀二字的反切注音为林黛玉。可见,元春是看好了宝钗,没有看好黛玉。贾政听了,当时就命人把“蓼汀”二字去掉了。

天哪,难道看《红楼梦》,还要把匾额都用反切注音一遍吗!

《红楼梦》不过是一部布局严谨、结构宏大的文学作品,用得着这么多人殚精竭虑,花大把时间研究吗?我还看到一些文字,说是有人为这部书没写完遗憾。

我认为《红楼梦》是在写人性与人生,人性与人生是写不完的,需要后人不断完善,这部书就应该写不完。我也写过文章,我知道那是个极耗心血的过程。《红楼梦》作者为了诗意描绘人间真情耗尽了心血,倒在了离终点很远的地方,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这工程过于浩大,超出了他体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曹公雪芹大才,才之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我还看过一些当今官员写的书,知道有的官得了鲁迅文学奖,还知道院长抢走了“院士”。我不知道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什么,评委又是由哪些人组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