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秋之呓语> 第14章 黄秋丛语(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黄秋丛语(一)(2 / 2)

秋之呓语 苗衣 更新时间 2022-05-08

一九七八年五月,我在十六中学二年五班的时候,学校把学生按成绩优劣分成了快、中、慢班。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起来学习,迎接中考。我被班主任踹出去了,她把我分到了慢班,我的物理仅得了八分。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开始受人尊敬了。慢班由学校政教组一个以敢打学生闻名的男教师(他什么课也没上过)当班主任,班里连个女生也没有,被讥讽为“光棍班”。集中了全年级的坏学生,能打能闹的都到了这个班,我有种羞辱感,决定不上学了。

我的父母都是老实本份的普通人,本来对我的前程也无多大希望,他们只是担心我不去上学整天和一些小流氓闲逛滋事,总有一天会进监狱。那时候,我父母对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别“进去”。

父亲有个姐姐在河南省乡下教高中外语,父亲就同她商议送我到那去读书,那姐姐同意了。我对自己能不能好好学习,没有信心,只知道留下来是断无出路,也就同意南下。我同意去河南,还有贪图新鲜,探看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临行前,父亲很详细地给我描绘了那的生活状况。那是乡下,条件很差,吃水要到几十米外的水井处挑,这个活就是你的,你每天要挑满一缸水,衣服要自己洗,没有电灯,晚上都是油灯,吃的和住的都不如家里。好处是那里没有人打仗,学习风气很好,姑姑能帮你读书,她是五十年代河南大学(曾叫开封师院)俄语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就分配到了那地方,在当地很受人尊敬。

这真让我感到新鲜,还有担水点油灯的地方。这以前我只在反映旧社会生活场面的电影里看到过挑水点油灯的场景。

我开始想象中原乡下的古旧面貌——天总是有些阴暗,太阳不能朗照,大平原的近处,有一小村子,村口有一大树,粗而高,枝叶茂盛,有些弯曲,上面有口大钟,远处是山的清晰的轮廓,村外是无边的田地,近处有清澈缓流的水,我的新家就在水边。

一九七八年六月,我背上一大包书,独自乘上了我从未坐过的火车,来到了河南省获嘉县亢村高中院内,见到了我从未见过面的姑姑。

她的家就在学校的院子里(暂住在学校),这院子很大,比我市的中学院子大,布局也讲究,正南的大门口,有一棵很高的我叫不出名字的树(几个月以后,我才知道那叫楝树),上面有一口钟,没有《地道战》电影里面的那口钟大,上下课时有一老头拽连在钟摆上的绳子,发出“当当”的响声,看不清是铜的还是铁的。校园内黄土铺地,三栋规整的瓦房,在绿树的掩映之中,院子的最北部是很大的操场,操场东部是学校的菜地,姑姑家的住房在西部最边缘,门向东开,五间青砖黛瓦的房子。我住在最北边的一间,校园的四周是用黄土垒成的围墙。太阳比我家乡的明媚、温暖。因为没有电灯,夜空显得更加高远、清晰,能看到的星星更多。

这亢村公社(现在该叫镇了吧)不小,不知道有多少户人家,全部是低矮的房屋,有青砖的,有红砖的,房盖上是深青色的瓦片。东北的房子都是朝南的,窗子都很宽敞,为的是采光。这的房子也多是朝南的,南窗多用遮光的东西遮住,或是废纸壳,或是旧木板,只开中间的门,透过门望进去,有一老旧的木方桌,桌上正中的位置,摆着一老人的铅笔画像,贴在木板上。桌的两边有宽大的木椅,屋子里很阴暗。一问才知道,画像上的老人是那户人家的先人,因为买不起大照片,就找当地的画匠给画一张,听说画一张一块钱。屋旁树下的石头上常坐着几个抽烟的中老年男人,这烟杆有半尺多长,成人小手指粗,木制,头有一小坑,约有两个大米粒大,把生烟用力压入小坑,也就能抽两口那烟就烧没了,嗑出烟灰,再塞烟叶。这人的身边通常放着一半导体收音机,里面一女声大声唱着豫剧。

村口没有古树,村外有一条几米宽的泛着黄沙的河,那是从黄河引水灌溉庄稼的倒水沟。整个公社只有一座三层的楼房,不知道是什么单位,像是政府。有一条商业街,很短,很窄,很乱,商店也不大。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有集,赶集的人很多,整条街都被卖货和买货外加闲逛的人挤满了。有两个摊贩卖野兔子肉,熟的,被火和糖熏烤得颜色特别好,不知道是什么味。那是奢侈品,每次经过那摊子,我都要多看几眼,舔一下嘴唇,咽一口唾沫,知趣地走开。这儿的豆腐是固态的,可以用手托着,三角钱一市斤,味道比东北的半固态半液态的豆腐好很多,姑姑经常让我买一块钱的。

初到异乡,我感到非常孤独,没有伙伴,听不到乡音,看不到熟悉的街巷。姑姑一家人虽然待我很好,可我知道那是客情。我像林黛玉进贾府时一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