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恰同学少年> 第15章 致年轻同学的信(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致年轻同学的信(1)(1 / 2)

恰同学少年 梁晓声 更新时间 2022-02-06

 致周小芳同学之一

小芳:

让我们先来谈第一篇作业--我们暂时还无法从文体上确认它的属类。它不属于小说、诗歌或散文诗是肯定的了。那么它属于散文吗?属于随笔吗?

我认为它也不属于随笔。随笔,一般而言,它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望文思义,可以理解为随笔写来的那一种。中国古代的文人,对于写作这件事的态度往往是很郑重的,怎么又会随笔写来呢?不是与他们对写作这件事所持的普遍态度不一致了吗?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随笔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文体。只不过在古代不叫随笔罢了,称为“话”、“录”、“谈”等,属于一种对文学和艺术现象做断想式思考的文体。虽然不像现代动辄长篇巨作的文艺理论论文那么分条分目、条理清晰,却往往于三言两语之间,精辟地道出他人用长篇大论才说得清楚,甚至竟说不大清楚的一些经验和规律;或道出他人之眼所不曾见、他人之心所不曾想的“文理”。所以一篇好的随笔的特征,那一定是见解独到,角度新颖又言之有理。比如古代的《文心雕龙》、近代的《人间词话》,当代的《谈艺录》、《管锥编》,若择其单篇欣赏,无不使人大获启迪,茅塞顿开;而整本读来,内容又极为广泛丰富,一概的文学和文艺现象,几乎无不囊括。

随笔是与阅读、欣赏心得、边读边想的联想、质疑与思考相结合的一种文体。古代这一种文体虽有经典,但并不盛行。清代有一本比较著名的书是《雪桥词话》,就属于这一类。我在课堂上讲到的好诗句词句,如“半截云藏峰顶塔,两来船断雨中桥”“黄叶当关道,青霜脆布袍”“说峡山垂座,谈湖水在襟”,盖引于《雪桥词话》。五四时期,随笔这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坛大量涌现,也才开始以“随笔”指谓如上文体。这乃因为,文人多了,院校多了,学子多了。那是一个中文教学的黄金时期。对于文学和文艺的欣赏评论,需要启蒙,尤其需要及时的、不拘一格的、有别于专著文风的那一种启蒙。所以五四时期,不仅是杂文,也是随笔的黄金时期。

今天,随笔依然是与阅读关系紧密的一种文体。当然,它,从未局限于文学和文艺,几乎与一切书籍的阅读发生关系。所以,也可以这样说--随笔是阅读这一件事的思想成果。我们的《来园》、《文音》中,不乏同学们写的这一类文章,有的也写得挺好。小芳,谈得太远了,现在言归正题。

你的作业,既也不是随笔,那么我们就只能视之为散文了。你的作业又非抒情夹议的那一类散文,不是写景咏物的那一类散文--它是记人记事的一类。这一类可归在“大散文”的概念中,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你的第一篇作业,讲述了一名已经考上了大学的女生在高中时的经历。但你在文中又没用“她”来讲述,而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而“她”又分明地并不是你,故你在文题之下,当有几行题记,以向读这篇文章的人释清这点。高尔基曾有自传性名著《我的大学》,你这一篇,不妨以《我的高中》为题。因为有了题记,文题中的“我”,当然就被明确了是“她”。

一位出身贫寒的女大学生,将她高中时期的一段切身经历讲给你听了,而你听了之后居然写了出来,当然不只是为了完成一篇作业。在这一点上,你和宇嘉同学是一样的,都是将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以一种文体写了出来。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方的切身感受作用于你们的心灵了。对于你们的心灵,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作用呢?缘何你们写了出来,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并同样地感染别人呢?在宇嘉那儿,是较为清楚明白的。我们读出了对人性的“恶”的震惊,读出了对一种违背了最起码的人道的现象的叩问,也理解了作者表达得异常冷静的愤慨。那愤慨通过宇嘉为小说设置的结尾,令人深思地呈现了出来。

但你的这篇作业,我个人以为,想要表达的意图,还没有表达得那么清楚明白。不错,“我”最后说,她虽然考上了大学,“却觉自己像一只陀螺,一刻也难以停下来了”,这里似乎可在原话中再加两句,如,“一停下来,陀螺就倒了。再转到原速,仍须鞭抽。而自己再也不愿被鞭抽了,所以不敢停”,并令我们心疼地说“我已很累,很累……”“很累,很累”,不是已将你想经由别人的切身感受间接表达的意图表达得清楚明白了吗?为什么我说你还没有表达得那么清楚明白呢?

因为我作为一名读者觉得,《我的高中》一文中“我”的切身感受,实非一个“累”字所能全部包含。似有几分欲说还休之苦。还“欲说”些什么?何以“还休”?--是我这位读者想要进一步知道的。而“我”又未对你言。但你是第一个听“我”讲述的人,由你再转述给读者,按常理,即使“我”欲说还休,你也能比读者对“我”的切身感受有更多感触。否则,你也许不会郑重地转述给我们听。你从“我”的讲述中,当咀嚼出更多的苦味儿吧?我们知道,一盘录像原带,转录的过程,信号常是会减弱的。一种感受的转述,往往也是这样。宇嘉显然是懂得这一点的,所以他通过小说所允许的虚构方式,强化了他的感受。你写的不是小说,属于纪实性文体,口述笔录的那一种。故我们不可以要求你非要加以虚构来强化你的间接感受,但我们有理由要求你多给我们一点儿你的思考……

你一定读过《聊斋志异》的。其中有些故事,蒲松龄每以“异史氏曰”的方式来评论一番。有时,为文之道,以含蓄为上;有时,也反过来,以明澈为佳。具体到你的这一篇作业,我以为做后一种选择似尤好些。不是要求你也来一套周小芳式的“异史氏曰”--而是希望,在最后,将你自己听了“我”的讲述以后的心情,写出那么几行来给我们看。因为我们读此篇,有一种阅读的心理,即我们联想到的,也希望知道你是否联想到了。我们尤其希望,你联想到的,我们没联想到;经由你的联想,给我们以进一步的启迪……站在读者的角度这样去想一想,即或一篇小文,我们也会要求自己想得更深一层。说写作这一件事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自我训练和培养,正因为此。

又,同学们对有些文体,还不能驾轻就熟。所以我的建议是--一旦写,先问自己,你将采取的,是哪一文体。文体一经确定,以最“正宗”的为范文。这么建议,似乎有些教条。我意乃指这样的一种写作过程--先通方圆之要求,知晓而后破之。其破,胸有成竹也。

古人云:“文无定法。”现代有的作家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我之见,大概都是知晓而后破之的意思吧!谨供参考……

致周小芳同学之二

小芳:

你的第二篇作业,题曰《走入生活》。细细想来,此题出自大学本科生笔下,似有那么点儿不妥之处,或曰不够贴切。

“生活”二字,有两种属性--普遍性和特指性,也可以说是相对性。就普遍性而言,凡人都在生活中,包括儿童。故有所谓“童年生活”、“老年生活”之分。就相对性而言,“生活”有时特指“社会”,因而有所谓“结束学生时代”、“迈向社会”的说法。

我想,你文题中的“生活”一词,当是在谈它的相对性。因为内容告诉了我这一点。而我认为不妥,也正在这一点。

为什么不妥呢?因为你目前还在学生时代,还并没有迈出校门,并没有真正走入“社会生活”这个特指之“场”。“生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大学是其中的一种“场”,社会也是其中的一种“场”。这两种“场”意味着区别很大的两种生活。而你作业的内容告诉我们,你只不过人在大学这一种生活之“场”上,对社会那一种生活之“场”做了一番学子角度的窥视而已。所以,你作业内容的文题,似应是“窥视社会”,而非“走入生活”。

当然,我不是要求你一定改成“窥视社会”。这也不是什么好的文题,只不过与内容贴切些罢了。

苏联有一部儿童电影,其实也是拍给大人看的,片名是《我不愿长大》。

为什么一个儿童不愿长大呢?因为他从大人们身上,看到了大人之社会他很不喜欢的一面。

他不喜欢什么呢?即小芳你的作业中,所列举的种种无奈和丑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