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在此时作为东路先锋,一,如何断。二,如何决。三,依据何在。
贺齐舟看完题目,想了一会,不再迟疑,动笔写道:
一,断:西路军已全军覆没,周军已自两路齐军中间楔入,我军正北方周军主力离自己不足二十里。
二,决:后军换前军,抛弃所有辎重,直接撤往嘉峪关;派最快之马通知中路百里外的辎重粮草队伍,轻车快马撤回嘉峪关,焚烧一切不便携带的辎重粮草;捉拿或斩杀中路回报的那名侦骑。
三,依据:侦骑之责在于迅速传送情报,因此中路怎可能让一受伤之人前来回报?若想要救他,至少还应派一名同伴共行。此人不仅回报有所延迟,其还是前组之人,虽不排除其所说确为实情,但若假设此人为奸细,则一切更能说通:前组侦骑遇伏,他受命与一名同伴回报后组,途中杀害同伴,然后欺骗后组,引周骑斥侯再歼后组,此人受伤及延迟回报则很可能是被后组侦骑打伤或是在追杀后组回报之人时受伤。
这些仅仅只是推测,如结合另外两组侦骑的情况,则可证实推测无误。由于东西先锋之间相隔六十里,而双方向西北和东北的侦骑各只前探二十里,所以两军中间至少有二十至二十五里为盲区,周军极有可能得到我军奸细泄露的军情,在此处设伏,并兜截我军侦骑。
但侦骑均为军中精英,若自身队伍中没出像中路一样的奸细是极难一下子全歼的,所以西北方两骑侦骑略有延迟,但正疾驰而来,很可能是突围后前来传送情报——已发现敌方中路大军的情报!
最后是正西方向的一组侦骑,照理说是最没有危险的,但他们没有按时回报则说明了一切,东路先锋贪功吞下周军诱饵,陷入北方和中路周军之伏,而先锋军之间的侦骑碰头之地离此约三十里,中路周军完全有可能直线急插,断开我两军联系。
此三者皆为推测,然三者相结合之后周军设伏变成为必然。周军这些布署,定是早已获悉我方军情,故东路三千精骑肯定在对方算计之内,不可力敌,唯有速退才是最优决断。
至于为何推断正北敌军离我方仅二十里,因草原广阔,目力所及,一般可视八里,如在坡上甚至可达十里,所以周军斥侯应离大军十里左右,我中军侦奇后组为对方斥侯所歼后,对方大军既可全速进军,相距差不多正好二十里,如果算上我军的奸细侦骑回来的时间,可能连二十里都不到,故不能再等四里外西北方向的侦骑回报了,须全速撤退,方可保全军平安。
相隔二十里,周军真要追上轻装简从的我军精锐,也非易事!我军后方百里的辎重部队其实离周军楔进中路的军队更近一些,故须以最快速度通知其撤离,不过奸细很可能就在这后方中军之中,且地位应是不低,这万人骑兵能否脱险实不好说,这也是东路三千骑兵直退嘉峪关的原因,以免周军趁我军出关队伍全军覆没后夺取西陲重镇!
贺齐舟很快写完,花了还不到小半个时辰,再看了一遍所写内容,很满意地搁起毛笔,收拾起好砚墨水盂,起身交卷。
三十余人的大考场内,四角各站着一人监考,中间还有人巡视,这些人大多是翰林院借来的,稍晚还会帮忙誊写卷子,以防有人作弊。答卷会放在案几之上,最后统一收取,巡视之人见厚厚的一叠答纸,贺齐舟连第一页都没写满,问已经站起身来的齐舟道:“确定好了?”
贺齐舟嗯了一身,鞠躬离去,毕竟是考过秀才的人,这点礼貌还是有的。只是刚出门口又被一名着黑缎长袍之人拦住,那人看样子四十不到,表情颇为严肃地问道:“文试不比骑射,不以时间论成绩,这么快就交了?”
贺齐舟知其是武备馆教授,见其面色白净,须发整齐,气势亦是不凡,只是不知其是何职位,也不敢怠慢,道:“回先生,学生欲表达之意已尽言之,况题目为掌兵决断,不容拖沓?”
那人暗暗嘀咕一句,好狂妄的小子,也不再理会,挥挥手让其离去,自己则踱步进入试场,站在巡场之人的身边,两人一起看向齐舟的答券,看完之后与那巡场之人相视一眼,双方眼中皆是赞叹之色。
由于试题为枢密院和武备馆联合所出,评分则由枢密院完成,参与评分之人在正式开考后就被隔离开来,故不怕有人看去试卷。
评分的规则是先定下答卷的等级,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每等分上中下三级,一共十二级,然后再在每级次中评定排名,最后决出名次,年青的黑衣人正是武备馆的第四位祭酒,全真派的灵越道长,由于没有亲见贺齐舟上午惊人的骑射,便特意赶来看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不曾想刚过来没多久就发现他交卷走人了,本以为他只是个鲁莽之辈,却不想答题是如此精彩,对齐舟的印象顿时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