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太平记> 第四章第一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第一节(1 / 2)

太平记 孔璋 更新时间 2022-01-23

 在诸多御天神兵当中,"情弓十日"一向都被目为是非常特殊的一者,因为,它乃是唯一会在使用上有"数量限制"的神兵,传说中染有炎乌之血,因而在颜色上呈墨朱相杂的十支长箭只有在元灵请降后才会自弓身内浮现,而且,每支箭便只能够被发散一次,十矢尽发之后,情弓十日的元灵"昂日鸡"便会匿羽而没,将之还原成一柄只是相对较劲较坚的强弓。。</p>

不过,十日之所以同时也能够为普通大夏民众所熟知,则是因为别件史事,因为,它曾是一桩著名公案的重要旁证。</p>

传说中,"情弓十日"成于上古神世:在大夏全史三贤本纪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是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炙烤赤地,五谷不生,民唯哀歌,无觅乐土","于有仁射,踏八隅石,履赤弱水,上冈之岩,历九玉之槛,越九门开明,攀九围之禾,遂取彤弓,赤矢。","十坠其九,革孽夏民。"</p>

与岐里书,晋原书,开京书等实录史事的作品不同,在整部大夏全史里,包含了三贤五圣本纪及十一大卿列传等部分的圣代书一直都是极有争议的部分,在每朝每代,也会有学人倡仪,要将之由大夏全史内移出,录入搜神志异之类的典籍当中,只因,它们所描述的东西就几乎没法得到凭证。</p>

依记载所言,五圣当中的最未一位,也生存于持续了八百年的"战国"之前,更何况,在传说中,这八人及伴随他们先后统治的十一大卿每个人也活过了一百五十年甚至更久,总计生存了超过一千年的他们,便被认为是将大夏国土开拓,语言文字创立的人,更还立有取火,筑屋,抽茧,定禾等等关系到今日每一名大夏百姓生活的诸多大功,事实上,他们根本就被目为整个大夏文明的开创者及所有大夏百姓的共同祖先,而且,还不仅如此,便是在一向被正统大夏文人蔑视为"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君也"的东巴西吴,南纳北项等四大异族,也都将之同样奉为自己的人文始祖,历如"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南纳,"其先盖有扈氏之苗裔,世为西吴酋长和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之类的记载,一直不断于周边民族领袖的自述当中,对大夏百姓而言,三贤五圣,便是每个人心目中也都承认的共同祖先。而对历代帝者而言,这个能够为帝姓统治提供合法性并为民众提供向心力的符号,自然也是乐见其存,喜荐其善。</p>

对于他们的认同及崇拜,流露于任何大夏民众聚集的地方,每一名大夏学人自童蒙起便会耳闻或是读诵的钦定读本三字经当中一直有着"三贤始,开天地。继五圣,定乾坤。十一卿,取天火,造房屋,辩百禾"这样的内容,,</p>

銆愯瘽璇达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紝www.mimiread.com 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可是,因为其生存时代的太过久远和相关史料的太过稀缺,对于所谓"三贤五圣"之真实性的怀疑,在学界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每一代也会有富挑战性及固执于学术本身的学人站出来,对这一直被目为"共识"的东西提出挑战,发起质疑,与之相关的激烈辩驳乃至论战,一直都是大夏文明史上的重要话题之一。但,因为这话题的与现实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因为其的证伪并不会为朝廷带来任何好处,与之相关的讨论,始终都停留在学术层面,几乎从未引起过大多数人特别是"有权力者"的注意。</p>

直到,两千九百年前,那次著名的"事件"。</p>

自那之后,关于这个话题的辩论,便陷入了完全的死寂当中,直至今日,并且,也被几乎所有的人认为还将永远这样持续下去。</p>

两千九百年前,正是"南海赤家"的治世之始,是时,整个国家方才从持续多年的动荡当中解脱出来,欢欣鼓舞的气氛洋溢在每个角落,几乎每个人也相信,太平盛世已然来到,天下大治已在眼前。</p>

事实上,自某些角度来说,赤家的帝者们并未辜负此一期望,在他们的治下,大夏国力达至亘古未有之强,民安于业,工乐于坊,商获其利,军守其职,外御诸夷,内削豪佞,将此前因三百年间七易帝姓而乱作一团的天下重新打理,再组乾坤,对那些刚刚经历过百年动乱的普通百姓来说,帝共平的施政,根本便是无可抱怨,正是他们梦想了无数时日的所谓"德政治世"。</p>

但,因为,那次著名的"事件","南海赤家"的名声受到了无可挽回的影响,虽只占大夏人口的千分之一可能还不到,却有着诸多集团中最为响亮之声音的儒生团体自那之后便视赤家为敌,再没有与之进行过真心的合作,而同时,一直被目为天下儒宗的曲邹丘家之地位也受到了巨大伤害,在儒生团体当中离心离德,失去了之前一呼百应,莫不景从的威望及号召力,直花了百多年时间,费尽力气,方才复得旧日地位。</p>

事情的起因,始于帝共平二年的四月,是时,鼓舞于之前帝共平"务求野无遗贤,民无遗智,"及"共商国是,共襄盛世"的亲口表态,天下智者学人无不雀跃,欲取进身之阶,而自古以来,以惊人之语批驳前人之见便是读书人出头捷迳,是以一时间众说纷云,百家争鸣,当真是好不热闹,亦是大夏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p>

直到了七月间,诸说殆尽,了无新意,于是又有人重拾"三贤五圣皆伪"之说,鼓吹朝堂,授学民间,要求将相关史料自正史当中摘出,更有言辞激烈者,指之为"伪说相继,愚民欺贤,始创此者,其无后焉"又说:"以之妄说相续,致君以盲,遮庙堂已千载,据学路欲万年。"矛头隐现,已是直指当朝儒宗,世袭着护国文成王之职,对钦定经典"十三经"有最后解说之权的"曲邹丘家"。</p>

由事后来看,在当时由两名国子监博士,三名翰林院编修,若干名学界名士及众多太学生挑动的这一波浪潮其实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是由朝中另一大员操纵,意欲挑战当时实掌吏部的丘家之主,丘拾雍,想要在新朝开科之前将主持科考,撰拔新员之权把握,什么"修史定史","辩伪辩正"之类的东西,不过旗鼓而已,实是半点也未放在心上,此等手法原是权争旧途,在大正王朝史上也不知被花样翻新的用了多少百遍,也谈不上有什么了不起,更没什么出奇的地方。若不是因为丘拾雍的反击太过辛辣,后果又太过惨痛,恐怕早已被人淡忘了。</p>

帝共平二年八月,中秋之夜,丘拾雍奉旨入宫,共帝饮宴,席后,求屏宫人密奉,近丑方出。</p>

密奉的内容,至今无人能够尽知,但,那密奉的后果,却是大正王朝史上每个读书人也会一提起便股战心颤的血色记忆。</p>

八月十九,帝共平至朝,以"何以治天下"之题示臣,诸臣仓卒而言,有曰"当以无为而治"者,有曰"当以宽仁而治"者,有言"当以刑法而治"者,有言"当以农耕为本而治"者,有言"当以封建而治"者,有言"当速开新科,取士而治"者,诸说纷纭,直争至过午尚无结论。</p>

据史所载,那便是帝共平治世期间"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朝会,自兹以后,便再复杂的问题也好,都没有过讨论至半个时辰以上的纪录。</p>

午后,诸臣皆疲时,帝共平忽重掌碎桌,怒曰:"皆酸腐之见"</p>

"名辩之流,可以非马非石,然何益稼樯"</p>

"儒冠持经,空言三代旧事,何用于今"</p>

"清流高士,只解举杯行散,何建于业"</p>

"农虽国本,若止知耕种,抑商斥工,何用诸公"</p>

"峻法严刑,若所操不得其人,空肥来周之属,愈苦苍生"</p>

"分疆裂土,若所付非人,便是八王旧事,空荼百姓"</p>

"取士拔员,若不晓其理,不过新狼入替,复残求逞"</p>

"以吾之见,欲治天下,便先须令天下一心,使政令不出二门,使民不知有二道,使学不知有二解,使吏不知有二途,方可君臣一心,官民一心,共襄太平盛世"</p>

是时,众臣无不股粟,拜伏于地,莫敢作声,独丘拾雍从容而起,拜称圣明,又曰:"而今之计,当以治学为重,百姓无知,流言可播,欲起欲伏,非官府所能掌握,故当立颁学禁,使立天纲,教知雷池,不使妄涉溺身,才见陛下爱惜人才之意。"</p>

是日,圣旨颁下,于经史典籍当中定六纲,十一律,十九戒,二十八违,不许异言,不许妄传,以日后朝颁钦本为准。</p>

六纲当中,第一纲便言"三贤五圣"之事,道是"先祖赫佑,乃兴我夏,九流其民,奔布天下,一谷一火,莫非其创,吾夏孽民,谁匪蒙恩妄议其非者,不知德之为厚,不知孝之为纲,不知忠之为用,不知礼之为重,几禽兽希"也是到了那时,众人方才明白,这全无先兆的一个晴空霹雳,竟是由兹而起。</p>

再到后来,方有消息慢慢传出,道是当初丘拾雍密奏帝共平,将近日学界之潮轻轻抹过,不提是非之争,却道近日有旧朝权贵结连学界大老,假议论史故暗讥本朝唯谙武事,不解儒宗,又欲借"三贤五圣"真伪之事动摇百姓身夏之心,使民无所附,夷无所归,动摇天下之本,好再求中渔利。</p>

是时,方为南海赤家入京称帝的第二年,将近七分之一的国土仍是政令不行,便许多大名义上已然归随的地界也是一日三乱,白昼杀人,地方官不敢制之。帝共平正为之而惮精竭虑,忽闻此事,自是震怒,再加上丘拾雍所言之事皆有其据,并无捏造,不过虚言渲染一二而已,自然查得其证,方有此事。</p>

大正王朝规矩,儒生向得十分礼遇,尤其是此前数百年间,帝姓几迭,历代帝者为求安然,无不致力民望,拉拢学流,至有"帝与儒,共天下"之说,这般折辱之事那里有过自然一旨出而天下皆弹,纷纷嚷嚷,都道是帝共平心实桀纣,暴虐其性,不可辅佐,便连帝京内也不得安静,纷哗扰乱,日日不息。而什么六纲十一律之类的东西更是无人肃对,皆哧笑蔑之,至有儒生结群,白日火焚之事。</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