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崇祯崛起: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第一百四十八章 农令该如何?农民畏缩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八章 农令该如何?农民畏缩缩(1 / 2)

 当天,理政监的人手,被崇祯安排了三分之二赶往锦衣卫处。</p>

以至于第二天的时候,理政监那边都没能在上午完成前一日村令村尉上报书信的整理。</p>

不过,当下的崇祯对于再次修正村令体系倒也没有太急迫的需求,所以这些内容慢一些倒也不影响什么。</p>

日常处理各项事务之余,崇祯的心中一直都在急切地期待着农令人手能够早些完成。</p>

然后,在这样的焦急之中足足等待了一天半的时间之后,就在这天上午,崇祯刚刚将今日需要发出的政令传出,便收到了护卫前来的传报:</p>

锦衣卫那边派人送名单来了!</p>

“好,好!快让他们送进来!”</p>

崇祯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双眼瞬间施放出振奋的精光。</p>

农令,这件崇祯早就设想好的事情,终于经过政令发布、名单收集、情报确认以及间杂了崇祯亲自的核查之后,得到了最后的结果!</p>

随着命令,两名锦衣卫抱着两个木箱的文书,来到了御书房中。</p>

这两个木箱中的内容,正是锦衣卫们辛苦整理出来的资料。</p>

其中,一册的内容,是记录所有筛选通过的人选名单,以及记载的相应入选理由。</p>

剩下的资料,则是针对每一个入选名单人数的详细记载。</p>

正是因此,所以才会有足足两大箱子。</p>

崇祯拿起那册名单,开始一个个细细查看。</p>

在这个名单之中,他首先便看到了之前单独呈上的那份最强农民名单。</p>

这份完全的名单,记载顺序是以农事能力的水平,分为多个层次,然后以层次的高低进行记载。</p>

正是因此,最前面的名单,以及内容,与崇祯此前看到的差异不大。</p>

不过崇祯仔细查看之后,发现这份“最强名单”之中,倒是又多出了几个名字,让整体名单上的数量达到了十一人。</p>

想必是在之后的调查筛选中,又查出了不少能力远迈常人的农夫。</p>

这些人,擅长的领域不少都有所重叠,但是在崇祯看来,他们的能力都达到了可以对整个京郊农民进行指导的程度。</p>

“嗯,第二梯度,也有三十来人。”</p>

崇祯点了点头,然后认真看着名单中对他们的描述。</p>

这一层次的农民,都是在一定方面,或者综合层面比一般农民强出不少,可称为特长的农夫。</p>

他们虽然比不上最上层的十来人,但是却也是可以单靠种田就能不断积累财富,而且在灾年也能够确保自家正增长的存在。</p>

无论旱涝,除非是特别严重,以至于绝收的层次,否则他们都能至少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还能继续开枝散叶。</p>

在崇祯看来,这个层次的人手,同样相当可以,甚至可以说,就是他在看到实际情况之前,所以为的农民的上限。</p>

毕竟,第一个层次的那十一个农民,都是在特定方面有绝活,能超出常人想象的独一档人才。</p>

至于第三个层次的农民那就多了,人数足足有近一百二十余人。</p>

这个层次,则是一直以来都能够保证自家农田收成比一般水平高出不少,同时在抗灾或者增产等方面,有一处较强,而其他方面也都在水准之上的农民了。</p>

相对来说,这个层次的农民已经比较普通,但是,担任一村农令这样的事情却也已经足够。</p>

这一部分,崇祯只是略略看了看,发现确实都是如此之后,便翻过了。</p>

在这一部分之后,则是被附录进来的第四个层次的农民。</p>

看到这里,崇祯的眉头微微皱起。</p>

这个层次,人数确实上来了,足足有三百来人,但是,他们的能力描述,在崇祯看来已经不是比较普通,而是相当寻常。</p>

虽然比起一般的农夫来说,他们已经称得上优秀,但是,在崇祯看来,这些人担任村令这一职务,只怕不太够格啊。</p>

“嗯......”</p>

京郊,一共有近五百个村落,其中,比较大型的,有大几十个,剩下的都是中小型村落,以及偏僻处只有不到百户的小村。</p>

若是按照一个村子一个农令的安排,那么这附录之中的农民,肯定得安排为农令。</p>

但是,这些人在崇祯看来,真的不足以担任农令。</p>

他们的能力,只怕也就只能称为邻里间种田好手,放在一个村子作为表率,他们着实差点意思。</p>

若是让他们去指导一个村子的农耕,崇祯觉得不一定能够有用,甚至说不好还有可能起到负面的效果。</p>

“种田有一技之长的人,竟然连一个村落一个都达不到吗?”</p>

是优先农令体系的搭建,还是以效果为准?</p>

村令的推进,是以搭建为主,首先先做到每个村落一个村令两个村尉,然后再去芜存菁,更新迭代。</p>

但是,这也是因为村令本身的作用只是维持村中治安以及上报问题。</p>

这样的事情,对个人的能力要求确实不高,而且有着新军将士担任村尉监督,也不担心村令搞出什么事端。</p>

而农令,按照崇祯的设想,依靠的应该是农令自身在农耕方面的经验、能力,体系本身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其实不会多大。</p>

这样完全或者说大部分作用都靠自身能力的职位,将能力差点意思的农夫弄上去,真的合适吗?</p>

“农令......农业......”</p>

崇祯有些迟疑了:</p>

“将附录名单农民的详细资料拿上来给朕看看。”</p>

两大箱子资料,其中,一箱半都是附属名单中的农民的资料。</p>

崇祯打开,一份份翻阅,越看,眉头皱得越紧。</p>

这些人,种田的能力,当真只能算作还不错,也就仅仅只是被称为种田好手的程度而已。</p>

若说连他们这样的能力都可以担任一村的农事指导,那名单最前面十一人,岂不是都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农事了?</p>

“不行,不行。这一批人,不足以担当农令!”</p>

崇祯一边看,一边摇着头,看了资料之后,眉头反而皱得更紧了。</p>

但是,这已经是锦衣卫将所有报名的农民一一筛查之后,选出的最优秀名单,若是第四层次的不要,那合格的农令,岂不是就只有一百来号人?</p>

要知道,村落的数量可是接近五百,这等于农令的数量只有村落数量的三分之一!</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