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兵调走没有问题,只是校场是太守千叮万嘱不可轻动之地,若是让百姓进住,恐有不便。城北不是没有地方,只可惜袁洪并没说可惜什么,胡三省和刘禹对视一眼,都明白了,他指的是行宫,那地方的确是很大,住上几万人没问题。
可是也只能想想,刘禹如果是当年韩琦文彦博那等几朝重臣,大可便宜行事不顾朝议。可他不过是个官场新晋,刘禹摇摇头,校场也是不能动的,那是他好不容易找的安全穿越点,物资保障就靠这个了。
到今天为止,城内离去的人约有多少刘禹心念一动,行宫动不得,普通老百姓的家总没问题了吧,跑了人还有庙在啊。
今日的还没有入计,至昨日止,离城而去的总户数为六千七百一十四户,约四万五千余口。赵兴装拿起另一册,翻到最后,给刘禹报了个数字。
太守,此事万万不可,那些房舍都是有主之物,官府发放的土地屋契俱在,强行征发,恐惹物议,还请三思。刘禹还没说话,一旁的袁洪大声阻拦,仿佛这事比挪用行宫还不可行。
刘禹不明所以地望向胡三省,胡三省面色郑重地点点头,表示的确如此。城池若是失守倒也罢了,反正到时也换了主人,若是守住了,离去之人必定会回来,到时候就是一笔烂帐了。
既是如此,官府出面将空房租下,再转租于人总行了吧,此事就交由赵参军负责,要晓谕所有入住之民,不可胡乱妄为,倘有破损,须依价赔偿。此事也须造册登记,每户核发一证,盖上知府大印,就名为暂住证吧。
对着还欲劝解的袁洪,刘禹摆摆手,示意不想再做争执,就这样,也才解决了一半问题。时间紧任务重,也由不得他多考虑了,直接剽窃了后世的著名管理制度。
下官遵令,如果只是暂住,也不必非得一户一家了吧,若是宽敞,不妨几户一家挤挤,想必也可行。既然太守拍了板,赵兴装的思维也开始发散起来,主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刘禹投给他一个赞赏的目光,也是,不就是住人么,大街上都住得,一家子挤一个屋根本不是事啊。袁洪和胡三省看着这两人,都摇摇头。
赵兴装拿着刘禹的钧令自去办理,余下的三人仍在苦苦思考对策,还有差不多一半人也得解决。国人一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看着一起进城的别人都有了地方住,自己还得露宿大街,原本还算平和的心态也会失衡。
刘禹展开带来的建康城平面图,这图是从后世翻印的景定建康志上拓印下来的,放大了很大倍,各种标注也比原图丰富了不少。
这什么赏心亭,和它附近的通江馆横江馆都是马相公当年重建的么刘禹指着一排建筑问道。
嗯,建成不到三年,这些地方占地倒是颇大,只是没有多少房舍,住不得几户人家。袁洪对这一带很熟,因为那里是有名的风景区,常有文人雅客相邀而聚。
若是推倒将地全空出来,你估摸着能建多少房舍刘禹并不是想建后世那种砖混结构的小楼,而是想到了用于灾区临时安置的彩钢活动房,不过是拼装而已,他不信以大宋百姓的智慧会搞不定。
这块地大小差不多有一个半坊,按普通百姓的最小房屋算,二千间上下。二千多间,那就差不多又解决了一半,这些都可算是公共建筑,推了也就推了,刘禹现在只能考虑生存问题,生活质量就只能靠后了。
他点点头,胡三省也没说话,他的眼光却投射到了另一处。刘禹看了他一眼,也随着看过去,发现那处也很大,比刚才这块大了一倍不只。
这如何使得,这些人可都是连政事堂诸公都不怕的,太守真要这般行事,必有谤议。袁洪也看了一眼,随即摇摇头,他不是没想过这里,可委实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