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篡明> 第二章 响马(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响马(二)(1 / 2)

篡明 刃上S 更新时间 2019-09-04

 第二章响马(二)

经过十几天的修筑,李辉终于将东山山坡上的土木防御工事修筑成功,他们将山上的红色土壤挖开,挑出一条五尺深的沟壑,再将泥土堆到内侧,拍实,最后在上面用从废村捡来的砖石修筑了高达四尺的防御墙,每隔一百丈又修建一个较大的垛口,最后在东山山顶上修筑了一个高近八尺的瞭望哨,派遣手下轮流守卫。

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李辉又利用剩下的砖石修了一栋新房子,这栋房子耗时长久,秉承精工细作的方针,修得十分费力。等到房子全部竣工时,地里的玉米苗都已经齐腰高了。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昆山之屠……”李辉凭借着记忆扳着手指头数着清军的进攻路线,“咱们现在马上前往各个交通要道去搜罗百姓,肯定会有很多百姓逃出来的。”

“可是,咱们每天捕的鱼仅够自己吃的啊,怎么去养活他们?”王宽提出了这个比较尖锐的粮食问题。

“难道他们就不会捕鱼么?”李辉敲敲王宽的脑袋,“有了更多的人,咱们才能守卫这片家园,就凭咱们区区四十人,还不够清军一个冲锋的。”

“好!”王宽摸摸脑袋,“我们马上就去。”

每天天不亮,李辉就带领手下埋伏在各个交通要道,遇到行色匆匆或者携家带口的逃难者,就把他们引到海边基地,当然除了安全,李辉不能再给他们提供更多。

李辉如果没记错的话,在这段时间,江南大部分官吏投降满清:包括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黄得功部将田雄、马得功;高杰之子高元照、提督李本深、总兵李成栋等纷纷降清;还有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

在江南兵将望风归附的映衬下,江阴县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江阴县百姓坚持抗清八十三天,最后城破被屠的事迹就显得壮烈无比,也许这些将军们真的认为他们是在为士兵为江南百姓着想,但是他们却丧失了最宝贵的东西——骨气。现在仍然记得阎应元的那句话:八十日带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每念及此,李辉都会觉得喉头干,泪水打转,情绪不能自己。

也许,这就是汉民族血肉相连吧!

对于史可法,李辉不认为他有多伟大,虽然江淮百姓都在传送他的英勇壮烈,但是仔细想想,身为一方大员,手下兵卒数十万,竟然不图进取,只想着固守江南,屈辱求和,坐失战机,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无能。

“我要做朱元璋,刘季子,赵九重那样的人物,我要用我的思想改变这个社会,解救同胞,让中国的旗帜飘扬在东亚的天空!”李辉趴在路边的草丛里,狠狠揪下一把草,誓道。

随着江南大屠杀序幕拉开,江南百姓像两脚羊一样被满清和明朝降兵屠杀,这部血泪史不是一个平凡人能够想到的。

满清统治中国之后,中国人口从明朝末年的一亿六千万下降到一千六百万,可以说是十不存一。清军杀戮成性,几乎将整个四川人口屠杀殆尽,最后却反过来栽赃到张献忠头上。

“无耻啊!”李辉双手拍打着身下的杂草,对这种栽赃陷害的手段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辉尽可能多的收拢流民,到八月中秋,已经收拢了流民五十余人,大多数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李辉没有妇人之仁,他拒绝接受老弱病残,他知道自己将要做的是什么事情,所以尽可能的充实力量,减少拖累。

“为了拯救所有人,我只能放弃一小部分人,而其他人则会成为我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看着满身补丁的老妪踉踉跄跄走向远方,李辉的心在滴血。但是手从来没有软过。

现在手下有了五十多人,李辉的胆子也壮了一些,他率领百姓们修建城垣,扩充基地,增强戒备,在这段时间里,清兵还忙着攻城略地,一时间还余不出多余的力量来征讨他。

利用这短暂的空隙,李辉尽可能的修筑坚实的防御体系,他们利用树木制造拒马,将山石搬到东山山顶进行防御,以砖石房为中心,凭借周边的地势修建深沟高垒,为战争做好准备。

这一天天气晴朗,李辉站在东山山顶,下面是五十一名青年,每个人都身怀国仇家恨,抬头看着站在高处的李辉,迎着初升的阳光,感到阵阵眩晕。

“咱们聚集在这里,无非就是想在乱世中谋求一条活路,但是我们不想屈辱的活着,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华夏苗裔。不能向那些满身腥膻的贼酋屈辱投降。我们是堂堂中国之人,怎能剃留辫,弃汉人衣冠,做胡酋模样?现在我们要团结起来,组成一支复仇的军队,为死去的家人,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报仇!”一百多只手臂举起来,出怒吼。

“现在我们的军队就以此山命名,我想历史的车轮已经出现了转折,因为我们的东山军出现了!”虽然大家都听不懂李辉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大家再次举起手臂,振臂高呼!

从此,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原有的轨道,虽然这个轮子已经够沉重了。还不是因为李辉这个混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