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乱世晋隋> 第四章 占田法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占田法令(1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更新时间 2022-01-09

 西晋统一,司马炎终于从纷纷扰扰的边关战事中腾出手来。经过汉末至今半个多世纪的乱世,人民的生活早已困苦不堪,尤其是土地问题,更是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p>

之前虽有军阀采取过一定的土地政策,如曹操的屯田制等,但都是为战争服务的,谈不上国计民生。况大敌当前,他们也没时间研究这些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晋这个再度统一的封建政权出现。</p>

关于土地制度,里面的文章大了去了,若要写本书详述中国封建制度的土地变迁,相信其厚度连新华词典都望尘莫及,但无论怎样的制度,其目的都一样: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心甘情愿地为统治阶层当牛做马。</p>

至于汉末三国连年征战过程中给经济带来多大破坏,可通过人口数量窥其一斑:汉桓帝永寿两年(公元156年),中国人口约5647.6856万人,到西晋统一(公元280年)时,全国仅剩800万人!人口下降了86%!</p>

封建社会,人口就是生产力啊!东汉版图和西晋大致相当,由此可以推测,西晋的人口密度堪比今天的俄罗斯,绝对的地广人稀!千里无人烟绝不是耸人听闻。如此稀少的劳动力,就是给你一千亩地,你种得过来吗?</p>

由是如此,社会底部的农民阶层还是没有多少土地,有人会问:土地呢?答案是都被士族阶级蚕食了。这里先阐述一下士族这个概念。</p>

“士”是统治阶层中知识分子的统称。一个人称为“士”,和该“士”有亲缘关系的一群人称为“士族”。至于士族的形成,还得追溯到两汉的人才选拔制度。</p>

两汉时期,科举制度远未出现,但统治者必须找一些文化人来给他们打工,为了确保人才的可靠性,两汉都采取“察举”制度。即以道德行为作为评价标准,我们读两汉人物的传记,经常会看到,某某人,某某年,举孝廉。这里有一点区别,“举”是根据下面民的反映作为参考标准;“察”则主要依赖于上级官员的观察,有点指定的意思。</p>

孝廉制度有个前提,即必须是同乡人。比如你是上海人,就不能由北京人来察举,即使你品行再好,可本地名额已满也是没办法的事,反之亦然。</p>

</p>

由于社会稳定,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两汉倒也没多大问题,以此选拔出来的忠臣良将也不在少数,否则大汉帝国的国祚怎么会长达四百年之久。</p>

可到了诸如汉末时期的乱世,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原因很简单: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比如河东打仗了,人民为避战祸,纷纷跑到河西,那河东年底的孝廉怎么找?兵灾过后千里断炊,好不容易找到个人还是来河东探亲戚的;河西也不轻松,突然涌入这么多人,要全是流氓地痞无赖也就算了,可其中偏偏有那么几个品行非常好的,察吧,不是本地人,不察吧,难以服众。</p>

问题来了。</p>

一个牛人用另一种制度解决了这一问题,牛人名叫曹丕。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一直沿袭了三百多年。(221-587)史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选举之本耳”(《卫瓘传,晋书卷三十六》)。</p>

先从字面解释一下这个制度,“九品”:人的品级(区别品行)分上中下三等,这三等随机组合成九品(上上,上中…),“中正”是一个非正式官职,主要负责孝廉的察举。考察的对象主要分三部分:家世,行状(个人品行),品级(主要依据行状)。</p>

这样以来,中央政府就控制了人才的选拔,九品中正制成于曹丕即位之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各大家族的矛盾,但没有哪一项制度是十全十美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p>

首先,司马一大家子肯定不会放弃“中正”这个肥差,掌握这个职位,等于掌握了国家的人才选拔,那些选拔上来的人大多数会效忠司马一族。前文我们提到过,司马炎曾出任中护军,这也是接司马昭的班,本来军中就有许多司马氏的亲信,中正一到手,朝野几乎完全被其控制。曹丕能镇得住司马氏,曹睿曹芳也不是孬种,可再往后呢?如此一来,九品中正制反成了司马氏排挤曹氏的得力工具。</p>

司马炎正是靠这些人登上王位的(当然了,不一定全是司马家族的人)。</p>

随着时间发展,九品中正制被各大门阀势力绝对操纵,上面提到,品级主要以个人品行判断,到后来,则主要依据家世。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寒门士子进入中央领导层。如果你祖宗八辈全是贫农,那么很不幸,即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做到县令。</p>

渐渐地,士族门阀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西晋那几个士族,扳着指头都能数过来:司马氏,曹氏,羊氏,贾氏,杨氏等。千万别小看这几个士族,其中有的甚至影响了中国长达几百年。</p>

刘毅曾上书直陈九品中正制的八大罪状,最著名的当属那句“上品无士族,下品无寒门”。刘毅时任谏官,主掌吏治,是西晋时期为数不多的正直大臣,一生不畏权贵。一次司马炎郊游,要刘毅将他与汉代的皇帝做个比较,刘毅直言相告:“陛下可与桓灵二帝相比!”司马炎竟大笑:“有你这样的忠臣在,看来我还是比他们强一些啊!”在石崇王恺斗富时,刘毅家里却穷得都揭不开锅了,连司马炎都看不过去,经常派使者送去钱财以及柴米油盐(是够穷的)。</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