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49(1 / 2)

平淡为官 铭哀 更新时间 2022-01-02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名来,士族也是如此,他们对于金钱或许不是那么在意,但对于名誉,且是看的如同生命一般重要,若是一个士族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他们会使劲千方百计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徐清的做法,唯一为他们找到了一条可以通过金钱来达成士族目标的道路,也让他们的家族可以再多一条持续的道路。

就算家族未来出不了读书人了,那也可以通过经商来让自己的家族依旧存在与士族之中,这无疑是许多士族的夙愿,因此徐清的这一招,等于是正中了这些士族的下怀,如此一来,便是再不同意徐清的意见,许多人也不得不答应了徐清的要求,不过对于资本的条件则需要改变,那就是资产上要再提高一个等级。

不能说一个普通的商人就能够成为士族,那对于士族来说,也太掉价了,他必须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才行,同时也不能让普通士族过于泛滥,有个几百万贯就能当士族,那士族的数量必然会飞快膨胀,这对于士族的含金量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最终根据多方的商议,把资产定位五千万贯以上的资本家可以申请成为士族,这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资产的定价将由统计局来负责。

而满足这个要求的企业,数量就不算特别多了,大概全国也不会超过四百家,当然,最后出来的人肯定会到这个数字以上,因为许多士族的家产也完全可以到这个数字,到时候把自己的次子推出来一个,让他来继承这笔财产,然后推他为士族,将家族分裂成两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血脉,所以到时候的数量应该会在六百到七百左右。

增加这么一点士族,对于传统士族来说,是一个尚且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而对于这些资本家来说,这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至于底下的资本家们,想要爬上来,当然就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了,而这件事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办中,首先是许多资本家要去礼部登记。

这个原本没有什么作用,只是负责礼制的部门,虽然清贵,但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实权,大概只有科举考试的时候才能注意到他,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如今的礼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比如说公务员考试就是需要礼部来负责,还有就是士族制度的维护和运营,是由礼部来负责的。

这几天,因为新政的关系,礼部的大门可谓是被资本家们踏破了门槛,数百名商人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到首都来提交申请表,还有的家族未来尽快获得士族的身份,甚至辞去自己的董事长位置,然后把企业交给自己的孩子,以此来满足士族的条件。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是出于贪念的考虑,在金钱面前,父母私情都是不一定的事情,就像古代皇帝之家,大家彼此之间都是兄弟,但当权力摆在面前的时候,那可是谁都不认账的,金钱也是如此,谁能保证把自己一生的努力交给孩子之后,孩子会不会继续听从自己的话,还是会一脚把自己踹开,自己一个人单干呢?

另一方面则是年轻的孩子有没有处理公司事务的能力,这也是很困难的,如今宋朝的大多数公司还是家族式管理的,与现代股份制公司很像,但在管理层上,宗法制度依旧占据着主导,所以往往一家公司的领导人,都是一个家族的人,叔叔婶婶,阿姨大妈之类的,一个年轻人当着一群长辈,他能够管好这群人吗?

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个说不好就有可能把一家诺大的企业给整垮了,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企业家愿意这么去做,去冒这个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许多资本家十分担忧朝廷的这一项政策会不会延续。

整个天下都看得出来,将资本家纳入士族的考虑,完全是徐清一个人的想法,整个传统士族是不答应的,最起码也是不愿意,不欢迎的,现在徐清主政或许这条政策还能延续,但如果哪一天徐清退出政坛了呢,虽然如今徐清才刚刚过完五十大寿,以他的身体,再主政二十年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首相的身体是国家最高机密,除了他自己和医疗小组的成员之外,便是连自己的孩子,都是不知道的,而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觉得寿命在六十岁差不多就是极限了,虽然医疗技术在发展,但是潜意识里,人们还是会这样认为,因此,许多人都害怕徐清退出政坛之后,恐怕这项政策就会被中断了,因为对此的恐惧,这才让许多资本家不惜冒险,也必须要将企业传承给拥有大学毕业证的孩子,从而让自己家族在此之前成为士族,以避免未来就算有钱也不能加入的窘境。

士族身份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无疑是扬眉吐气的最佳手段,当然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如今资本家初次进入士族这个上流社会的核心地区,若是去的人太少,恐怕就会被这些士族们瞧不起,所以许多资本家都是互相串联,然后一同去申请的,就是希望在徐清还主政的这一段时间里,抓紧时间在士族这个圈子里扩大影响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徐清走之前,站稳脚跟。

对此,徐清也十分的支持,毕竟徐清对于资本家还是有好感的,他们的存在对于社会也有着相应的贡献,不能因为他们有钱,或者欺压工人,压榨血汗等原因就否决了他们所作出的贡献,不因人而废言,也不引人费事,这是徐清的执政理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