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重生之官路商途> 第810章 大国战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0章 大国战略(2 / 2)

重生之官路商途 更俗 更新时间 2019-09-14

“呃。”张恪摸了摸脑袋。见李远湖的话里并无责备之意。笑着说。“消息传出来还真快。只是一时图嘴快。过后见周瑾玺那样。就后悔了。还很内疚。想着找机会上门去赔礼道歉呢。”

陆文夫微微一笑。李远湖坚持要请张恪吃饭。他刚刚去安排晚餐。小包厢里就李远湖、张恪、他还有翟丹青四个人。其他随行人员都坐在外面。张恪真要上门赔礼道歉能再把周瑾玺气吐血。侧头告诉张恪是崔国恒将黄昏时的事情告诉他的。张恪在教室里当着四百多学生与教师的面前公然训斥周瑾玺是利益阶层的走狗、代言人。拿人家钱财而没有自己的立场。将周瑾玺气的吐血。这事情其实很棘手。至少院里许多教授听了都有兔死狐悲之感。不尊重师长又偏偏是学校里最大的忌讳。崔国恒是聪明人。感觉到事情棘手时。就将球踢到陆文夫这里来。去年期末陆文夫能为作弊事件打电话。那就一定能在这件事情帮他拿主意。

陆文夫小声将缘由告诉张恪。张恪才知道原来事情已经捅到院里了。那肯定有人违背了周瑾玺的意愿。不然以周瑾玺的城府就是落了牙也要吞自己肚子里去。这一捅。就捅到李远湖这里来了。

东海省没有什么上规模的稀土产业。难的有这么好的机会。晚上又没有应酬。李远湖便约张恪出来。除了稀土产业之外。还是有很多话题可以沟通的——再说他的政治理想也不仅仅局限于东海。

“这应该是国务院稀土办委托给周瑾玺的课题吧。也不仅仅只有周瑾玺一名学者。可能周瑾玺负责的课题更宏观一些。”李远湖刚开始还是扯到稀土的话题。介绍起更深层次的背景。“中央为加入世贸组织正加强与各成员国的谈判。稀土以及一些稀有金属产业的开放恰恰是世贸一些成员国提出一些条件。国务院各部委才有相关课题下来。”

张恪刚着手去收搜相关资料。有些内部资料。的确是他接触不到的。李远湖的话恰恰也证明周瑾玺是影响国内稀土产业政策的关键人物。看来今天当众抽他的脸还是走对了一步棋。必须以针锋相对的姿态迫使周瑾玺不敢轻易的向国务院稀土办抛出他的观点。这事情就有更多的转机。

李远湖当然也好奇张恪今天为什么会在稀土这个话题上会有如此强硬的姿态。解释过更深层次的背景之后。就等着张恪解释。

“在这里也不说什么生态破坏的问题。不仅仅稀土。还有一些其他稀有金属。锦湖旗下的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会有更广泛的用途。在发光材料方面。泰忒光电技术研究院认为会有一种新型的节能电子灯会的到推广。甚至可以替代世界当前的主要灯具。这种灯具所采用的发光材料对稀土金属有极大的消耗……当然。相关技术可能还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才能够成熟。但是考虑一项产业政策。我们的目光难道不应该比十年、八年更长远?”张恪先从锦湖自身的利益角度去解释为什么他今天下午要去搅局的原因。“另外。日、韩等少数国家掌握的薄膜液晶屏技术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我们推测这种薄膜液晶屏技术使用到一种国内储备占有垄断的位的铟金属。这种铟金属全球储备都极少。除了在高端军事上的少量应用之外。目前在民用工业技术上还没有什么具体的应用。所以使的售价较低。若是我们的推测没有错。一旦薄膜液晶屏技术推广开来。对铟金属的需求会大幅上升。眼下国内铟金属出口总值才一百四五十万美圆。简直是将宝当成垃圾在卖。我考虑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由锦湖动用资金对铟金属进行储备……若有可能。锦湖甚至希望能控制铟金属对外民用出口的渠道。这可以作为锦湖日后对抗日、韩电子企业一个重要筹码。”

李远湖对具体的技术问题不是很了解。铟金属既然目前只在高端军事领域有应用。锦湖要储备铟金属。自然要跟国家相关部门打好招呼。可能储备基的还要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当然。锦湖要想控制铟金属对外的出口渠道。有一个更适合的人物能提供极大的助力。那就是外经贸部的叶臻民。

张恪能跟自己说的这么透彻。李远湖很满意。他说道:“有些事情。的确需要下面反应上去。有些学者受利益团体的影响深些。也很难有独立、持正的态度……”

张恪又说道:“中国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都会保持高速增长。我们有这个信心……但是。仅仅计算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率。十年之后。中国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石油、铁矿石等工业原料的需求也将急剧增涨。将严重依赖对海外资源的进口。在将来。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与大国之间。能源与工业原料冲突将日益明显。除了十三亿人口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之外。除了国内占据垄断性的稀土及其他稀有金属资源可以为将来的经济摩擦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斗争手腕之外。国内实际上再没有一件可能拿出手的、能够与其他大国抗衡的经济利器了——大国战略需早筹划!”张恪说到这里稍缓了缓。看了李远湖一眼。又说道。“特别是日、韩两国稀土工业储备极微。欧洲各国的稀土工业储备也少。其高新产业体系对稀土的依赖性又极强。控制稀土向日、韩等国的出口。甚至可以迫使日、韩等国与稀土相关的高新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确实没有必要在稀土产业的开放问题太过急切了……”<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