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函谷回到弘农,用了近六七天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郭奉孝递呈了不少来自调查司探取的消息,以及齐王送来的一些情报。
局势和先前变化不大,可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情报还没有传过来。也可能是这些情报本身,就带着些许迷惑的行径。
河洛一带,赵国依旧有不少兵马存在,虽说面临着大周和齐国东西夹击的态势,但不论是守还是攻,皆可行之。战场上的两万精骑,给了赵军太多战术以及战略上的选择。
东南豫徐战场,根据齐王的消息,颜良大军仍在继续向徐州前进。但这指不定是啥时候的消息了,也许颜良已经杀到郯县外了,也许颜良所率的赵军主力,早已调转枪头了。毕竟,传到自己手中的消息,都是发生在起码半个月前的事了。
也就长安那边的还算及时,先前逃避征役的事情,跟大局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事。而阎相让自己看到那封奏疏,意思也应该只是想委婉的提醒自己,这场战争大周能坚持的时间,可能要比战前预估的短上不少。
余者,就是备受关注的河东、并州局势了。
赵衢那边还好,就隔着一条黄河,现在应该退回箕关以西,做好防范准备了。骁骑校、羽林骑速度快,应该也快到安邑了。
徐荣那边各军都在后面不远,最快两日功夫就能抵达陕县。第十二军和第十三军,十日内也能到达安邑。
再加上安邑那边的一师守备军,河东的兵力也将达到四万五千余步骑,保住河东不失没问题。只不过,西河、上郡以及河套地区,恐怕都面临着失守的可能性。
局势若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仅靠公孙续的第二骑兵军,想要保住这方圆几百里的疆域,难!
至于轲比能,只要不临阵倒戈,落井下石就已经算是幸运了。
从主动进攻,被迫转变成战略防守的感觉,还真是让人不开心啊
抬起头,凝视着正前方的屏风,高诚脑海中可谓是思绪万千。
现在的大周,表面上看起来依旧稳固如山。可事实上,只有自己最清楚。它就如眼前的这张屏风一般,稍微大点的风,都可能把它给吹翻在地。
于函谷的诸多谋划,什么以退为进,什么效前之故事,行疲赵之策。说白了,都是无奈之举,暂存实力罢了。
如果赵国一心灭周,此战大周社稷所面临的危机,不下于当年鲜卑倾巢南下。
大兄,国朝好歹,可就全看汝了!
不管怎么想,怎么猜测,怎么构思
最终,大周国运的去往,高诚也只能寄托在苏则的身上。
晋阳城下,有着大周最精锐的八万部队,要是被全歼在并州的话,大周内部会出现何等变化,自己根本不敢想想啊。
四世三公的袁氏,在士族中的号召力,更不容忽视。
“噔噔”
“何事?”
“启禀陛下,阎相送来一封奏疏,请陛下亲启。”
“嗯进来吧!”
高诚话音落下后,室门便为之而开,赵常侍将一封奏疏呈至面前。
接过奏疏,高诚打开瞥了一眼,皱了下眉,随即又有舒缓,片刻后露出欣慰的笑意。
“老赵,龑儿不错啊。虽说字迹不行,但这句批语,甚得朕心啊!”
“太子殿下自幼聪慧,又得陛下孜孜教诲,必具贤德。”
赵常侍虽说不知道奏疏里面讲的啥,但从陛下的神态转变中,还是多少猜出点东西。反正,陛下都这么夸太子了,那跟着夸太子铁定没错。
高诚带着笑意,点了点头,算是赞同了赵常侍的话。
不过,随后就将奏疏放到了一旁,冲着赵常侍说道:“老赵,去请奉孝、文和、曜卿三人来,朕再与他们商议一下。”
“陛下,现在夜已经深了。战局之势,老仆不懂,但这数日来,每日聚议,日落不休,夜深依旧。陛下还需保重龙体啊,此危局之际,国朝上下,皆倚陛下龙威矣。”
赵常侍说完,高诚的面色有些不悦,盯着这宦官,思虑了片刻后,点了点头。
“也罢,那就命人传告诸君,这两日好生休息下,静待新的消息。”
“陛下英明。”
“行了行了,汝这老仆,先退下吧,朕要安寝了。”
“陛下万安,老仆告退!”
待到赵常侍退下后,高诚才无奈的长叹一气,自己还是失措了啊。
这些时日来,日夜牵挂晋阳战事,想必给下面诸君也带来了不少压力。值此之际,如此挂念,非是善事。
休息休息也好,自己得调整下心态,全大周的人都在看着自己。自己心乱如麻,他们又哪能平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