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遗一直处于呆愣的状态,诸葛亮和杨洪还怕是李遗对蒲元有什么误解。
杨洪对李遗说道:“贤侄,这位蒲元先生,别看年轻,却是主公最为倚重的名巧。”
“主公这次出征汉中,蒲元先生带领众位匠师,一起打造了五千柄环首刀,全部都是百炼精钢。”
“现在若是论起打造武器,天下人无出蒲元先生之右者!”
诸葛亮也说道:“蒲先生不但擅长打造兵刃,对各种农具也是多有心得。”
“所谓‘一艺通,百艺通’,我特地请他过来,也是请他帮你把把关,看有无能改进的地方的。”
李遗从惊讶中回过神来,连叫“失礼”。
他确实只是对蒲元的惊讶,而不是误解。
惊讶的是,蒲元竟然这么年轻,就在刘备集团这里有了这么高的地位。
跟蒲元年纪差不多的马钧,现在还拿着他那改进过的“织绫机”在求官的吧?
后来马钧在魏国担任了一个小官,先后重制了指南车,又改进了翻车、投石机,但是却始终被曹魏大臣们看不起,处处嘲笑讥讽。
魏国皇帝后来知道马钧的能耐,也只是让他制造“水转百戏”用来娱乐。
而蒲元,却年纪轻轻就在蜀汉很是被推崇。
马钧的传记,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时才加入的。
而蒲元的传记,则是后来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亲自为他写的《蒲元传》和《蒲元别传》。
蜀、魏两国的尊重人才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李遗这次很是诚恳地向蒲元请教。
蒲元说道:“你这翻车,倒是可以大规模灌溉农田,但是有几处地方,很是需要改进。”
“一个是戽斗应该从下面走你的是从上面走的。这样的话,走的路程远而高,会洒落很多水,反而浪费。”
“第二个是,可以在下面加上一道水槽,贴着戽斗的下沿。这样利用戽斗从下面往上刮的力道,就可以以最小的力气,大量把水送上去。”
“最后,戽斗可以在削薄些,甚至直接做成木片,可以减轻重量,加大刮水的面积。”
李遗恍然大悟。
自己想了这么多天,就是没想明白的地方,人蒲元这种级别的人物,一眼就看穿了。
不愧是大师级的匠人。
电视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还是要有经验啊。
诸葛亮又问道:“听正方说,你还有一个‘筒车’的构想?”
“这翻车若是在河流不太急的地方,倒是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但是益州之地,大多都是山地,水流很急。你这个‘筒车’,可以解决山地以及河流湍急的地方的灌溉问题?”
李遗当即又说起了筒车的外形。
蒲元听完,对诸葛亮说道:“我已经知道怎么制作了。”
“李遗小兄弟果然奇思妙想!”
李遗心中佩服不已。
自己才刚刚描述了筒车的外形,蒲元竟然直接就知道如何制作了,果然是名工巧匠!
原本历史上,翻车会在几十年后,由马钧在魏国做出来,称为“龙骨水车”。
而筒车则需要到唐朝才会出现,到宋代以后才会逐渐推广。
现在有了蒲元的帮忙,这两样东西都提前出现了。
筒车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用水流的力量自行运转,以转轮上面斜着绑定的竹筒,来自行取水导入农田,不用人力。
对于灌溉,又是一大助力。、
诸葛亮听蒲元说了筒车的原理,也是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