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印度洋上的风> 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访美国(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访美国(1)(1 / 2)

印度洋上的风 水飞云 更新时间 2019-08-28

 3月15日齐之洋抵达美国旧金山,开始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牛文小说~网看小说)在旧金山机场发表了简短的演讲之后,齐之洋转乘泛美航空公司的飞剪飞机前往纽约。

杜鲁门是炮兵出身,在接替罗斯福担任总统的期间大部分时间并不在华盛顿,而是在纽约的。这是因为他在担任参议员期间,大部分时间负责战争经费和经济调查工作,在他看来没有比纽约更好的地点适合战争年代的总统办公。

此次蓝海国总统的访问,他也很清楚这是为了日本和蓝海国在战争后的地位问题。这个问题他和他的国务助理们也商量了很久。对于蓝海国这种强势崛起的国家。杜鲁门是赞同罗斯福总统的限制政策的。但是问题是,目前的欧洲战争的局面已经全面恶化。虽然拥有原子弹,但是有情报说,德国已经研制成功了一个核装置,不日即将试验爆炸,虽然这个情报的可靠性还需要验证。但是德国很快就会拥有原子弹的局面将不可避免。按照目前的战争状况,盟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在德国拥有原子弹之前击败德军。

美国现在还没有能力大量生产这种超级武器。美国也不可能拿这种后果严重的武器去逐个轰炸德国的本土城市。所以结束欧战和如何进行战后的处置,已经成为美国政府,这个盟国阵线的老大的第一要务。是借着原子弹的余威结束这场全球战争,还是继续打下去,等到德国也造出原子弹,双方再议和。这是一个考虑都不用考虑的问题。唯一的难题是英国,这个美国在欧洲最大的,也是最忠实的盟友的利益如何来处理。

当然,聪敏的丘吉尔也意识到了这点。绥靖政策的创始国英国将会尝受到这一政策的味道。不过,丘吉尔怎么也不会甘心大英帝国掉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希望能在美国盟友的支持下反击德国,夺回本土。对此次蓝海国总统访美,丘吉尔也很是关注。蓝海国在亚洲和印度洋上的崛起是以英国的没落作为代价的。虽然蓝海国的这些战果都是从日本人手中抢来的。但毕竟曾经是大英帝国的。此次齐之洋100%来谈战后处置问题。因为亚洲的战争已经平息。

不过此时的大英帝国实在经受不起其他的波折,他需要是重要盟友的全面支持,否则,自己的内阁有可能永远成为一个流浪的内阁。他很清楚这点。所有,在得知蓝海国总统即将访美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来到了纽约。他需要说服蓝海国支持他继续这场战争。

盟军阵线在大西洋西岸的这些举动,一样也影响到了德国政府。德国新当选的总理冯.芬肯施态因和他的政府要员们也在讨论欧战的前景。对于齐之洋这位蓝海国的总统,他们也并不陌生。在和蓝海国秘密交易技术之后,蓝海国就已经成为了德国最高层中热烈讨论的的秘密。大家十分好奇这些黄种人怎么能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一夜之间变成海军强国,这是德国人几代人的梦想都没有实现的。不过此时的海诺却不是考虑的这些。他思考的是如何体面结束欧战。

虽然自己的核专家们告诉自己本国的核装置已经具备了试验的条件。但是也告诉了他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按照目前的德国资源和电力,德国最快也要到第一颗原子弹。这就意味着欧战起码还要继续进行一年多才有可能结束。可是德军目前的战争资源已经到了极限,尤其是是兵源,经历了苏联战场、英国登陆,德军前后已经失去了300多万的正规军,目前已经无法压制东线的苏联和西线的法国。在远东的盟友日本已经投降。这都让这位年轻的总理不敢想象战争的结局。

他希望有一个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这个核装置的爆炸。他决定利用这个核装置爆炸的机会,体面的退出欧战,结束这场战争。当然体面退出,意味着占领地的有选择放弃。但是别无他法。他还是决定利用齐之洋在美国,盟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在美国的机会爆炸核装置,争取和平的机会。

不光是德国这么打算,核武器研制进度差不多的蓝海国也是这个打算。蓝海国的专家们已经用已收集到了核原料,制造了一个核装置,准备在齐之洋访美期间进行试验,为谈判增加筹码。

这个核装置在齐之洋踏上旧金山时已经被放置到也门的中部沙漠。在齐之洋登上去纽约的飞机之后,也就是1946年的3月第一个核装置。核爆十分成功。完全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在飞机上的齐之洋还不知道,美国政府已经接到了消息。得知蓝海国在也门的沙漠内进行了一次当量在3000吨的爆炸,怀疑是进行的核试验。采用这么个当量的核爆炸是蓝海国刻意所为,因为蓝海国不清楚美国是否设立了地震波检测。为了更好的让美国人知道蓝海的核装置爆炸,所以在当量上由原计划的2000吨,提高到了3000吨。不过蓝海国多虑了,美国在自己核爆成功后,就设立了全球的监测系统,其对象主要是德国。没想到却检测出了蓝海国的核爆炸。

这让杜鲁门和美国政府十分吃惊,虽然早就知道蓝海国在研制核武器,并且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苏亚雷斯基地和新京市分别建设了反应堆。但是没想到进展如此迅速,居然完成了核装置的爆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