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印度洋上的风> 第一百一十七章 抽干欧洲的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七章 抽干欧洲的血(2 / 2)

印度洋上的风 水飞云 更新时间 2019-08-28

此时此刻,英伦三岛上的交战双方却进入了一个更加惨烈的时期。

由于补给线的问题,德军越来越感到吃力。所以德军在44年底和45年初集中了优势兵力,力图一举拿下伯明翰,打开通往英国北部的通道。由于德军《新巴黎和约》的承诺,法国政府明显加强了与德军的合作,德军得以从法国抽调了大量的部队进入英国战场。而且由于法国海军倒向德国,使得地中海盟军和轴心国的海军力量基本持平,谁也没有占到绝对的控制权。这让意大利政府完全没有了压力。所以意大利政府的陆军代替德军在东欧和苏联西南部的占领区进行防御。德军得也得以抽调了部分军队加入英伦作战。

欧战的形式非常微妙。现在就看苏联的反击能力了。如果苏联能击溃在巴库和南部乌克兰地区的德意联军,那么德军将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的强烈攻击。德军将走向崩溃。但是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失去了大批的物资和训练有素的人员,同时失去南部产粮区和产油区的苏联,只能依靠在远东积蓄的人员和美国提供的援助物资。物资和装备受到美国援助通道不畅的原因而得不到加强。组建起来的部队基本无法与德军和意大利军队相抗衡。

德国元首希特勒和统帅部已经下令,务必在45年6月前拿下英国中部地区。德国也知道越是往后,越是被动。远东的盟友日本已经要不行了,新崛起的蓝海国的海军在印度洋上压制住了日本海军,而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又重新崛起。日军海军正处于两面被夹击的地步。日军的陆军在缅甸虽然没有被打的和海军一样的溃不成军,但是只能缩成一团,固守而已。

虽然日本不至于立刻崩溃,但是距离那一天也不远了。德国知道日本和美军、重庆新编练部队、蓝海**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也知道日本和蓝海国科技之间的差距。因为蓝海国提供给自己的技术连德国都没有,更别说日本了。希特勒第一次后悔自己怎么选择了这么一个盟友。所以德军的高层们判断日军的战败指日可待,在日本战败之前,德国必须一统欧洲,消除北方英国本土这个心腹大患,才能有资格和美国以及收复远东的英国作战。

在这些作战思想的作用下,德军玩命的攻击伯明翰。希特勒能看明白,那罗斯福和丘吉尔也不是傻子,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英国更不敢后退,在后面就是工业重镇设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和利兹。这几个城市是英国的最后希望。对英国政府来说,保住北方,才能保住大英帝国。

所以英国已经从加拿大组建了7个师调回本土作战,甚至美国也抽调了2个装甲师登陆英伦,协调作战。英国还号召全民抗德,将美国武库中保留的一次大战中的枪支弹药和火炮,全部分发给平民,作为武器来攻击德军。1944年11月底,美国甚至还派出了3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突然登陆葡萄牙,准备从葡萄牙过境西班牙进攻法国本土。

英伦战役的双方围绕着伯明翰周边反复争夺拉锯,这场战斗完全可以媲美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双方都认为这将是欧战的最关键一战。所以大量的人员、物资和装备被源源不断的送到战场。双方在英国中部城市伯明翰开始了后世称作“伯明翰绞肉战”的争夺战。双方都是成建制的部队在这个不太大的工业城市中失去生命。夸张点说,伯明翰已经被炸成了碎渣,而表层碎渣中有一半是被炸成碎片的各类武器的铁锈末。而另一半是无数生命留下的血肉和骸骨。从1944年11月-1945年3月期间,双方在此区域总共有32万部队失去了生命。其中德军18万,英军13万,加拿大军1万。与之对应的武器弹药和各类装备的损失更是惊人的数量。

双方的主要补给线都是跨海补给。英国稍微好点,但是也好的有限。双方的潜艇、舰队和飞机不断的袭击着对方的补给线,一半以上的物资被炸进了大西洋、北海和英吉利海峡,成千上万吨的弹药、枪支和物资被深深的埋入了黑暗的海床中。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国力也在这场绞肉战中飞快的消耗着。交战双方的军工企业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加大生产能力,生产更多、更好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用于这次战役。

伯明翰,这个北欧的小城,就像在欧洲动脉处开了一道口,源源不断的将整个欧洲大陆的血液消耗干净。后世的欧洲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发出一阵阵感叹:“欧洲衰落的根源其实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二战中抽干欧洲的血的战役就是伯明翰战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