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明末争鼎> 第一百四十二章 三座函谷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二章 三座函谷关(1 / 2)

明末争鼎 建武 更新时间 2021-11-14

 陈浏在亲卫的护送下快马加鞭的前往函谷关而去。</p>

此时的函谷关寒风凛凛,如今已经是九月(差不错阳历,十月,十一月)天气已经有些严寒,函谷关如今属于军事重镇。周围少有百姓生活。</p>

整个函谷关内外都成了一个大军营,关口已经封闭了,不准再通行。</p>

在函谷关外的渑池有着雄狮团一个营的驻扎,在新安同样也有着一个营的驻扎,至于雄狮团的总部如今在函谷关内。</p>

函谷关周围聚集了五千人马,比上平日子里要多上很多军队。函谷关的指挥权刘夏让遇明君担任,然后命令陈浏担任总军师,两人协作将这场战斗大营。刘夏最低的底线便是不能让函谷关丢了。</p>

不过虽然陕西方面来了两万人马,不过都是一些乌合之众,五千人马足以应付。甚至能够趁机拿下潼关,卢氏,陕州便能够安全了。</p>

“军师可来了,我们这正在商议着怎么应付王文奎呢。正想着军师怎么还不到了,这刚一说,军师便到了。哈哈哈”</p>

“哈哈哈,大家屋里坐,屋里坐。”</p>

函谷关年久失修,若不是刘夏早早的就命令前来修缮,恐怕这函谷关就不能当做防守的关隘。</p>

到了函谷关内部的一间屋子里面后,众人开始齐聚一堂相互商议了起来。</p>

“遇将军你们可有王文奎的情报?”初来车马疲惫的陈浏并没有去休息一两日,而是当场跟了过来进行商讨。</p>

遇明君道:“根据我部鹰扬营的情报,王文奎已经从潼关出发,此时潼关只有不到三百人防守。可能是王文奎认为数十万大军之下,我们平北军定然大败,所以未曾重视潼关,不过这也刚好给了我们一个好机会。拿下潼关即便是洛阳守不住了,也可退回陕西。”</p>

陈浏点头道:“遇将军说的有理,按照行程,从王文奎到底渑池的日子不会超过两日。渑池如今有谁驻扎着?”</p>

那马彭大声道:“军师,那渑池如今由我们雄狮团的二营驻扎着。我二营虽然大部分都是新从新兵团中走出来没有多久的,不过战斗力还是不错的。二营七百余人定然能够死守渑池不让敌军得逞。”</p>

“新安呢?”</p>

“军师,新安是雄狮营三营驻扎。”</p>

“王文奎部将为两万余人,不过这两万余人并不足为虑。所以我们不必坚守城池等待着敌军的到来,不若我们和敌军进行交锋,若是能够歼灭敌军便更好。若是这两万人被灭。那陕西内部兵力基本上没有多少了。或许能够顺道拿下潼关甚至西安。”</p>

“上地图!”</p>

遇明君一声令下,几个亲卫抬上来一个桌子,然后铺上去一章崭新的函谷关周围的地图。</p>

“王文奎若是想要攻入洛阳,他们的行军需要经过闵乡,陕州,渑池。我们便将战场放到陕州渑池一带。函谷关由一个营兵力把守住。然后将渑池的雄狮团二营调到原函谷旧秦关,第三营调到淇关一带设伏。同时新兵二团派兵一千增援雄狮团二营。雄狮团一营把守魏函谷关。新兵二团剩余人马驻扎焦村成凹形环绕,等待着敌军掉入口袋。”</p>

“同时,鹰扬营绕过敌军,进入敌军后方前往潼关。争取拿下潼关,咱们关门打狗。”陈浏不断的指着地图上面的一些地点说道。</p>

函谷关有三个关址。分别为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汉朝时期的函谷关,魏时期的函谷关。【秦关】即春秋战国时期所建的函谷关。</p>

【汉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现在仅存有关门遗址。</p>

【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0公里,距秦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目前函谷关为复原建筑)</p>

王文奎作为一个文臣,之乎者也不在话下,不过这带兵打仗便有些牵强了。但是作为陕西总督,他不得不带领军队向函谷关集结,以对洛阳产生压迫,从而使洛阳刘夏兵力分散逐个击破。</p>

不过王文奎想到在虎牢关下还有着十万大军,他心中便已经放心了。有着虎牢关那边压制着,这边刘夏的兵马定然不多。</p>

“总督大人,函谷关处明军人数不超过五千人。”</p>

“五千人?哼,本总督手中有着两万大军,岂能怕你五千人马?来人,传令下去快马加鞭前进。争取在天黑之前到底闵乡城中。”</p>

“是!”</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