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崛起大导演> 0066 导演分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066 导演分代(2 / 2)

崛起大导演 白是一种境界 更新时间 2021-10-20

“恩,有这个计划,现在还没有决定下来。导演了这么多年电视剧,现在是越来越胆小了。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不敢立刻就拍电影,怕搞砸了有阴影。”

冯小岗说:“稳重点是对的。导演要到三十岁之后才能显露才华,五十岁之后才能拍出好电影。像小虎这么年轻,就拍出好电影的,不多。”

“很想说冯老师这么夸我,我不敢当。不过,今天是《蝴蝶效应》的开机仪式,小虎在这里就托冯老师的吉言,希望能把《蝴蝶效应》拍好。”得到冯小岗的赞赏,万小虎多少有点得意。

冯小岗是五代导演,虽然目前还达不到未来的成就,却因为年年拍出在贺岁档卖座的电影,在观众中影响力巨大。不过,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优秀人物,冯小岗却与这个时期的导演有一些格格不入,更关注小市民的生活。

中国的导演分代并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说法。

第一代导演是20年代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他们用舞台化、社教化的默片(无声电影),为中国电影做了奠基。作为开创者,这一时期的电影,难免良莠不齐。

第二代导演是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第三代导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是新中国建国后走上影坛的艺术家,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骆驼祥子》都是诞生在这一时期的导演手中。

从第四代导演开始,导演已经不再是野路子,而是以京城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为主体,以及各大电影制片厂培养出来。第四代导演大多为60年代从北电、上戏毕业的学生,走理论结合实际的路线。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因为经历过那个大时代的变革,往往都是到了不惑之年(四十多岁)才开始发挥才华,本身经历过时代的束缚,又打破时代的束缚,视野因而变得开阔,孜孜不倦的吸收新技术,探索更深层次的艺术。

因为这一时期还是国有制经济为主,他们往往更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而脱离了商业性。在经济变轨,市场制经济主导,商业电影兴盛之后,渐渐没落。

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能分代的导演,都有一定的共性。第一代导演是电影的启蒙,第二代导演是电影的解放,第三代导演是探索与矛盾,第四代导演则是艺术的追逐。

而到了第五代导演,渐渐定型的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共性,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

不过,毕竟是目前正在活跃的导演们,具体的划分,还是很紊乱。往小了说,第五代导演特指北电78级导演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哥、张一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往大了说,整个78级,以及78级前后各系走出来的,或者其它学院毕业或者自学的同一期导演,都是第五代。

冯小岗,就是往大了说的第五代导演,毕竟他不是北电毕业生,也不具备五代导演的共性。拍电影部部都票房不错,但也经常被骂没有艺术修养,媚俗于观众,属于导演界比较非主流的一类。

后来冯小岗自称自己“根本划不上第几代”。

但是万小虎却知道,未来,冯小岗成为内地第一个在好莱坞按了手印的导演!

值得钦佩!

就这样侃大山了一阵,没多久司仪走进包厢,示意众人该出去接受记者的采访了。

——————————

(写华语娱乐,就避不开一些写一些导演,这一章有一半属于资料性的介绍,不知道大家觉得水不水,欢迎大家在书评区留言。如果大家都觉得水,以后就不做介绍了。另外,新人新书,拜求推荐收藏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