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有人夸自己谦虚,这让孔芸龙感觉遇到了知音。
兴奋之下,基本没在意胡炎的微表情。
“所以师爷啊,这个风格完全不适合我,我断得准准的。你走后,我又琢磨着继续学小岳的吧,可是这事儿,我之前也跟您讲过,确实学不来。”
“现在麻烦了,就靠贯口吊着,上不去,下不来,压根不知道往哪里使力气,唉”
孔芸龙吃了药,脑子还是够用的。
噼里啪啦一大通,把自己的困惑说得明明白白,可胡炎却有些犯难。
风格塑造,也就是“标签”,这对于任何相声艺人都很重要,小辈更是如此。
如今小辈中的第一梯队,或者说是主力,已经很见成效。
他们分别是:小岳的“贱萌”,张芸雷的“国风亮嗓”。
如果再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和资源,那绝对能成为德芸社新一代的引流担当。
而作为辅助支撑的第二梯队,其实也很见痕迹。
比如:
“冷面老活儿”的栾芸平,跟着高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
“京剧高音”的陶洋,现在还要戏校,但不久后将结业正式演出。
“莽撞人”烧饼,绣花针捏得飞起,虽然台上还是要死要活,但也有所收敛。
“鬼故事”的孟贺堂,靠着自己的机灵,基本功越来扎实。
还有“改编歪唱”的张贺伦,“歪嘴评书”的阎鹤祥,等等等等。
他们都开始摸准了路子,在不断加深自己身上的标签。
但是,在胡炎看来,后面这些人中,孔芸龙的卖点,其实是最足的。
光“贯口”的基本功,便一枝独秀。
如今他的气口一藏,连嘴巴都没那么漏风。
这是能够叫好的手艺,如果再加上“老楞”的风格,刚好又能叫座儿。
这话不瞎说。
就他那些奇葩事儿,别说搬到舞台上,就是拍成电影都应该很能卖上票房。
电影的名字很好取。
如果他和小岳主演,那就叫《那些年我们谁都不待见谁的日子》。
如果他自己一个人主演,那就叫《致我怎么着都倒霉的青春》。
如果给他配上一群狗,那就叫《狗粮的味道真不错,就是容易被咬》。
如果……
风格塑造这种事情,说来说去,最主要的还是靠本人悟透了才成。
但是孔芸龙这小子最麻烦,心眼儿太活泛了,半点不老实。
像小岳,或是张芸雷,至少你说什么人家听什么,练习得多了,总能出效果。
可到了孔芸龙这里不是。
你说一句,他脑子转三遍,最后半个字都不一定能留下,然后他自己就歪了。
就像现在,整个班子的老少爷们,都知道他“楞”,可他自己还自我感觉良好。
你怎么办?
所以让他意识到自己愣,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可是具体要怎么做呢?
琢磨半晌,胡炎嘴角不禁笑了,只是一闪而过,恢复了正经。
他一言不发,看都不看孔芸龙一眼,直接起身离开。
这下孔芸龙傻眼了,怎么个意思,合着我这说半天,是在放屁?
“诶,师爷,您怎么走了?”
“您不能不管我呐?”
“我这儿还等着您救命呢。”
“您做人不能这么无情啊,得讲良心……”
几步开外的胡炎突然一回头,孔老楞当即脖子一缩,不敢再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