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现在才知道推荐貌似很有用的样子。同样求击、求收藏。)</p>
然后朱厚照同学开始了巡视。</p>
抬头望去,好多工匠啊。</p>
屋子里面的状况杂乱而井然有序,在忙碌中透出了一种特殊的秩序。</p>
检字的人坐在两个大轮盘中间,面前摆着一本书,将两个轮盘拨的轱辘轱辘的转。他们的两只手飞快的在上面挑拣所需要的字模,并将其按顺序放到一个铁框里头。</p>
做好的字模被送到几个国子监监生面前,由他们来进行检查有无错误。相对于边上的工匠来,这些监生的待遇要好上不少——面前放着解渴的茶水,并且是轮换着来。而且,监生的工资据也比工匠们多。看到这些,朱厚照同学心中叹曰:不管什么时候,脑力劳动者的待遇总是要好于体力劳动者。同时他仔细观察了一下,中华书局已经普遍应用标符号了</p>
检查好的模板被送到一边经过火烤处理——字模的后面加了蜡,火烤是用来固定字模的(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方面的介绍)。然后用平板子压一压,编好号晾凉。然后就是巨量的印刷工作,一次就印上万张,这个过程用时很长。然后将印好的纸张编好号,松散的挂着晾干。</p>
然后就是将印制好的纸张按编号一张张的排列起来,装订成书。这是最费时的一步,装订时是用线装订就是俗称的线装书。同时因为一本书的页数很多,而且书的数量也很多,所以用的仓库的数量巨大,很多人来来往往的从纸摞旁边穿梭,手中拿的是按顺序排列的纸张——为了效率,他们将纸页按顺序排列,然后一群人从这些纸摞旁边走过,每经过一个就拿起来一张放在手里,如此来回一趟一个人手里就有了一本排好的书。</p>
最后一步是校对,看一看每一本书是否完好。检查有无缺页残页,是否有颠倒的纸页(拿起来一遛就可以,古代早已经有了页码了)。然后盖上检查的人的戳,就可以用大张的纸包装好然后捆好发送出去了。</p>
朱厚照同学一圈遛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从这些上来看,中国已经有了流水线的雏形。</p>
在经过几个正在疾笔书写的人旁边时,我们的朱厚照同学十分惊讶的发现他们用的笔相当的眼熟——竟然是他弄出来的羽毛笔!</p>
某人十分的诧异,因为他没有推广这个东西啊?!叫过来一问,原来是这样的:</p>
朱厚照同学交代制笔的那个太监被他调到了研究院,然后研究院的人发现这个东西以后就要了些试用,众人感觉还凑合。于是这种东西就流传了出去,毕竟这笔应该不属于保密法限制的范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