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明朝那些事儿> 1381-139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81-1390(2 / 2)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更新时间 2021-10-03

之后的事情比较雷同,城内的十几万人口被努尔哈赤全数打包带走,有钱、有奴隶、有粮食,空白填补了,粮食保证了,矛盾缓和了。</p>

但他留下的,是一片彻底的白地,是无数被抢走口粮而饿死的平民,是无数家破人亡的惨剧,痛苦、无助。</p>

无论什么角度、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什么利益、什么目的、什么动机、什么想法、什么情感、什么理念、都应该承认一点,至少一点:</p>

这是抢掠,是自私、无情、带给无数人痛苦的抢掠。</p>

征服的荣光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本人语</p>

会战</p>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p>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他的战役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p>

在抚顺、清河以及之后一系列战役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无论是判断对方动向,选择战机、还是玩阴耍诈,都可谓是无懈可击。</p>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在那两个人尚未出现之前</p>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87]</p>

但对明朝而言,这位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只是一名十分恶劣的强盗。不仅恶劣,而且残忍。</p>

清河、抚顺战役结束后,抢够杀完的努尔哈赤非但没有歉意,不打收条,还做了一件极其无耻的事情。</p>

他挑选了三百名当地平民,在抚顺关前,杀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只留下了一个。</p>

他割下了这个人的耳朵,并让他带回一封信,以说明自己无端杀戮的理由:</p>

“如果认为我做的不对,就约定时间作战!如果认为我做得对,你就送金银布帛吧,可以息事宁人!”</p>

绑匪见得多了,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绑匪,倒还真是第一次见。</p>

明朝不是南宋,没有送礼的习惯。他们的方针,向来是不向劫匪妥协,何况是撕了肉票的劫匪。既然要打,那咱就打真格的。</p>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明军集结完毕,向赫图阿拉发起进攻。</p>

明军共分东、西、南、北四路,由四位总兵率领,统帅及进攻路线如下:</p>

东路指挥刘綎,自朝鲜进攻。</p>

西路指挥官杜松,自抚顺进攻。</p>

北路指挥官马林,自开原进攻。</p>

南路指挥官李如柏,自清河进攻。</p>

进攻的目标只有一个,赫图阿拉。</p>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系由各地抽调而来,而这四位指挥官,也都大有来头。</p>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但水平最低,你要说他不会打仗,比较冤枉,你要说他很会打仗,比较扯淡。</p>

马林的父亲,是马芳,这个人之前没提过,但很厉害,厉害到他的儿子马林,本来是个文人,都当上了总兵。至于马先生的作战水平,相信你已经清楚。</p>

这两路的基本情况如此,就指挥官来看,实在没什么戏。</p>

但另外两路,就完全不同了。</p>

东路指挥官刘綎,也是老熟人了。使六十多斤的大刀,还“轮转如飞”,先打日本,后扫西南,“万历三大征”打了两大征,让他指挥东路,可谓志在必得。</p>

但四路军中,最大的主力却并不是东路,最猛的将领也并不是刘綎。这两大殊荣,都属于西路军,以及它的指挥官,杜松。</p>

杜松,陕西榆林人,原任陕西参将,外号杜太师。</p>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88]</p>

前面提过,太师是朝廷的正一品职称,拿到这个头衔的,很少很少,除了张居正外,其他获得者一般都是死人、追认。</p>

但杜将军得到的这个头衔,确确实实是别人封的,只不过…不是朝廷。</p>

他在镇守边界的时候,经常主动出击蒙古,极其生猛,前后共计百余战,无一败绩。蒙古人被他打怕了,求饶又没用,听说明朝官员中太师最大,所以就叫他太师。</p>

而杜将军不但勇猛过人,长相也过人,因为他常年冲锋肉搏,所以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伤疤,面目极其狰狞,据说让人看着就不住地打哆嗦。</p>

但这位刘綎都甘拜下风的猛人,这次前来上任,居然是带着镣铐来的,因为在不久之前,他刚犯了错误。</p>

杜松虽然很猛,却有个毛病:小心眼。</p>

所谓小心眼,一般是生气跟别人过不去,可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杜松先生小心眼,总是跟自己过不去。</p>

比如之前,他曾经跟人吵架,以武将的脾气,大不了一气之下动家伙砍人,可是杜兄一气之下,竟然出家当和尚了。</p>

这实在是个奇怪的事,让人怎么都想不明白,可还没等别人想明白,杜松就想明白了,于是又还俗,继续干他的杀人事业。</p>

后来他升了官,到辽东当上了总兵,可是官升了,脾气一点没改,上阵打仗吃了亏(不算败仗),换了别人,无非写了检讨,下次再来。</p>

可这位兄弟不知那根筋不对,竟然要自杀,好歹被人拦住还是不消停,一把火把军需库给烧了,论罪被赶回了家,这一次是重返故里。</p>

虽说过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事,但他的同事们惊奇地发现,这人一点没改,刚到沈阳(明军总营)报到,就开始咋呼:</p>

“我这次来,就是活捉努尔哈赤的,你们谁都别跟我抢!”</p>

又不是什么好事,谁跟你抢?</p>

事实也证明,这个光荣任务,没人跟他抢,连刘綎都不敢,于是最精锐的西路军,就成为了他的部属。</p>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大致情况也就是这样,大明人多,林子太大,什么人都有,什么鸟都飞,混人、文人、猛人,一应俱全。</p>

说漏了,还有个鸟人——辽东经略杨镐。</p>

杨镐,是一个出过场的人,说实话,我不太想让这人再出来,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导演,没有换演员的权力。</p>

作为一个无奈的旁观者,看着它的开幕和结束,除了叹息,只有叹息</p>

告示</p>

诸位同志们,今天是四月三十日,大家都要休息吧,没错,我也休息。从今天开始,到五月三日,让我们(特别是我)欢度一个快乐的劳动节,再不好好歇歇,估计我就晕了。</p>

谢谢诸位,最后跟诸位说两句。这个历史嘛,就是历史。简单说来,是你只能看,不能动,故而,俺认为,无论什么观点,都有存在的权利。过去发生了很多事,将来还要发生很多事,过去不能改变,未来不能知道,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其实我们十分脆弱。</p>

不要顾念过去,不要想着将来,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选择。</p>

明白,就好</p>

谢谢大家,节日快乐!</p>

当年明月</p>

二00八年四月三十日</p>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89]</p>

参战明军由全国七省及朝鲜、叶赫部组成,并抽调得力将领指挥。全军共十二万人,号称四十七万,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明朝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p>

要成事,需要十二万人,但要坏事,一个人就够了。</p>

从这个角度讲,杨镐应该算是个很有成就的人。</p>

自从朝鲜战败后,杨镐很是消停了一阵。但这个人虽不会搞军事,却会搞关系,加上他本人还比较老实,二十年后,又当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此外,他还加入了组织——浙党。</p>

当时的朝廷首辅,是浙党的铁杆方从哲,浙党的首辅,自然要用浙党的将领,于是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杨镐的身上。</p>

虽然后来许多东林党拿杨镐说事,攻击方从哲,但公正地讲,在这件事上,方先生也是个冤大头。</p>

我查了一下,杨镐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详,但他是万历八年(1580)的进士,考虑到他的智商和表现,二十岁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p>

如此算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时候,杨大爷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当时的武将中,资历老、打过仗的,估计也就他了。</p>

方首辅没有选择的余地。</p>

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没有选择的余地。</p>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p>

下令后不久,回报:</p>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p>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p>

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杨镐说,今天出兵。</p>

下令后不久,又回报:</p>

辽东地区降雪,行军道路泥泞,请求延后。</p>

几十年来,杨镐先生虽说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还行,很少跟人红脸,对于合理化建议,他也比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p>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怕,坏人也不怕,就怕时好时坏、无端抽风的人。</p>

杨镐偏偏就是个抽风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问题,突然发火了:</p>

“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p>

完事还把尚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一个。</p>

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p>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90]</p>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p>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p>

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p>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知是神牛下凡,还是杀牛刀太糙,反正是用刀捅、用脚揣,折腾了好几次,才把这牛干掉。</p>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p>

出征!</p>

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p>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p>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p>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奸的嫌疑。</p>

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p>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p>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p>

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p>

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p>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p>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p>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p>

实力,这才是失败的真相</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