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p>
张恒起来的比较晚,一睁眼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p>
看到老爷醒了,孙嬷嬷招呼人伺候着,并守在一旁问道:“老爷,早上想吃点什么?”</p>
“不吃了,都九点多了,中午再说吧。”</p>
张恒嘴里打着哈切,想了想又叮嘱道:“跟饭婆婆说一声,中午做叫花鸡,其他的,随便弄六七道菜就行了。”</p>
六七道菜,不是张恒奢侈,而是院里人多。</p>
他不吃,小的们也没得吃,一般都是张恒吃完,四个小丫鬟吃。</p>
四个小丫鬟吃完,剩下的,还能给后院的粗使婆子们加加菜。</p>
别嫌弃这是剩菜,张恒饭量不大,六七道菜,每样吃个一两口就饱了。</p>
小丫头们也吃不多,能剩下大半饭菜,各个都是上等的菜肴,比仆人们的伙食好多了。</p>
而在张家大院内,等级非常分明。</p>
为首的是张恒,他是众人的天。</p>
再往下,老管家是大总管,孙嬷嬷是女仆之首,管着院里的粗使婆子。</p>
他们两个是特等仆人,管事的。</p>
随后则是伺候张恒的四个小丫头,她们是一等仆人,吃穿用度一切都归府里。</p>
然后是饭婆婆,菜婆婆,缝补婆,车夫,挑夫,更夫,花匠,门房,护卫,还有那些粗使婆子。</p>
张恒没细算过。</p>
但是林林总总,得有三四十号人,真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p>
“去镇北的民团营地转转。”</p>
出了中院,来到前院。</p>
只是这一次,张恒没坐马车,而是坐在了竹轿上。</p>
竹轿,就是那种两根挑杆挑着的椅子,上面带个遮阳棚,一些名山的旅游景区内有。</p>
和传统的轿子不同,竹轿轻便,而且透风。</p>
江南之地气候潮湿,坐这种轿子更舒服些。</p>
“起轿!”</p>
一声吆喝。</p>
门房打开中门,四名挑夫抬着张恒,大小奎护在两边,后面则跟着一队洋枪队,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往民团大营而去。</p>
这一去,直到中午才回来。</p>
只是和离去时不同,回来时远远看去,张恒发现自己门前站着一群衣衫篓缕之人。</p>
“去去去,哪来的叫花子,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张家大院,赶紧滚蛋。”</p>
门房上来赶人。</p>
“张族长,我们不是叫花子啊。”</p>
三四十人堵在路口,为首的一名老人拦路道:“我们是您的佃农啊!”</p>
“佃农,租我地的农户?”</p>
张恒挥挥手,示意挑夫将他放下来,问道:“老人家,你找我有什么事啊?”</p>
“我们是小安村的村民,特地赶来给您送水果的。”</p>
为首的老人从路边的小毛驴上解下两个破布袋,一脸殷勤的问道:“早上有庄头说,您要给我们减租子,我们是来特意感谢您的。”</p>
说完,打开两口破布袋,露出里面的野核桃,龙眼,还有野枣之类的东西。</p>
张恒看得半是感动,半是心酸:“小安村我知道,是个半山村,我的一千多亩地,有近半都在你们那边。”</p>
语气微顿:“可我记得,小安村离大沟镇有三十几里吧,你们这么多人是怎么来的?”</p>
老人回道:“我们是乡下人,脚快。”</p>
一眼看去,众人脸上满是风霜。</p>
他们仅有一头小毛驴,还是用来扛布袋和干粮的,这三十几里路走下来,不得走三四个小时啊。</p>
减租的事是他昨天和老管家说的,这些佃农是早上知道的。</p>
现在才中午,也就是他们早上知道后就满村子的凑野果,凑了两布袋就带来感谢他了。</p>
“都是些忠厚人啊!”</p>
张恒一脸感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