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15日,这天对于林俊来说不是个称心如意的日子——苏联元帅、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就在自己眼前倒在地板上,这让所有人急出一身冷汗。</p>
总参谋长这几年来身体状况一直在走下坡,今年超负荷工作更是透支着他的身体,现在终于撑不住了,在这关口绝不是什么好消息。</p>
经过全力抢救,沙波什尼科夫算是缓过口气,但需要在医院继续治疗。医生的意见是必须长时间休息,不然后果不堪设想。</p>
红军有一个靠得住的大脑,这就是沙波什尼科夫,现在大脑出了问题,怎么办?!</p>
必须找到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找一个能力出众的人暂时顶上总参谋长的位置,那谁合适?斯大林的意思是让自己的第一爱将暂时担任这一举足轻重的职务,别人也没有反对意见。</p>
林俊这些年来的表现显示他就是一个最成功的参谋,但他自己有自知之明——做个参谋长还行,带“总”字绝对不成,自己还没那份本事——总参谋长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自己这个高级指挥班速成的学员能够但当的。</p>
林俊坚决不同意自己担任代理总参谋长,他心里有两个人选:朱可夫和图哈切夫斯基。但又不得不自己打消了这个打算,西方的局势不适合两人返回莫斯科任职。</p>
那几位大将同志也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他们不是多年的军区主官就是单一军种的指挥员,参谋部的那套东西都是外行,远东的布柳赫尔也不能动,还得指望他威慑远东。</p>
怎么办?还好,还有位“老家伙”能够指望,“多活了”一年多的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元帅以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身份管理着红军中型机器的建造,显然让这位红军第一任总参谋长回到原来的岗位是不错的选择。</p>
同图哈切夫斯基一样,叶戈罗夫也是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提倡者,年颁布的《大纵深战斗组织条令》就是在他提交中央的文件基础上制定的。由他暂时出任总参谋长,符合红军现有战略指导思想。</p>
但斯大林并不喜欢叶戈罗夫,如果林俊不同意自己出任代理总参谋长一职,斯大林的第二人选是铁木辛格大将。这让林俊大费周章,称述了利害得失:铁木辛格什么人?绝对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很有战略眼光,但全局观不足,做事有时无法考虑全面,绝对不适合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指挥一个方面军也许差不多。</p>
最后的结果叶戈罗夫成为代理总参谋长,并破格提拔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华西列夫斯基为副总参谋长。</p>
总参谋部的问题解决之后,就是最后的战略计划定论。连续几次的国防委员会同总参谋部联合会议,苏维埃定下两套不同的作战方案——先敌进攻和防守反击。</p>
世界局势瞬息变幻,红军不得不制定两套不同的战略计划。先敌进攻就是在德国发出实质性的进攻之前,红军全线向西推进,这就需要冒极大风险,现在所有人对德军的作战能力没有一个明确的估计,只知道自己很强大,德军也很强大。</p>
第二套方案相对稳妥,以两年来获得的战略缓冲区为缓冲,等待德军可能出现的战略进攻,以一线部队迟滞德军攻势,然后再进行决定性反击。</p>
两难的抉择,对于所有人是如此,林俊也一样。先发制人,但那样需要冒政治和军事双重风险;后发就受制于人,被德军牵着鼻子走。</p>
最终要选择哪一套方案?</p>
1940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最终做出了决定:明年初夏向西进军!</p>
是什么给了斯大林那样的决心,心中没底的林俊在前思后想后总算弄明白——是原子弹给了斯大林信心,就算先敌进攻在政治上会处于劣势,但原子弹应该能抵消可能出现的任何不利局面。</p>
自己和斯大林的决定到底是对还是错?林俊心中确实没底,他完全不知道一场先敌进攻的苏德战争到底要如何去打?!</p>
林俊不知道没关系,红军军官们清楚就成。先敌进攻中的“先敌”是有学问的,条约还放在那里,那怎么样才能得到世界“正义”的承认,这里面有许多文章可以做。</p>
明年开春德军就会屯兵国境线,这就是最好的口实,搞点边境事件就能获得足够的借口,当然最终的评判权在打赢的那一方。</p>
、、、、、</p>
林俊向亚历山大说出了心中的郁闷和担忧,每想到亚历山大很轻松的就帮林俊解决了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