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南宋之工业革命> 2.21 新任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21 新任务(1 / 2)

南宋之工业革命 逃飞客 更新时间 2021-08-31

 榴弹炮是一种炮管较短,弹道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平面目标的野战炮。榴弹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由于其弹道较弯曲,因此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铅垂方向下落,从而使得弹片可以均匀地射向四面八方,所以榴弹炮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早在十七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十世纪开始采用变装药,一次大战时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5公里。二次大战中,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公里,初速为635米秒,最大射角65度。看着这些介绍,李不伟对火炮又多了一层认识,至少对未来火炮的射程有了新的概念。

其实从火炮出现到十九世纪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和散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无法再大量提高。为了增大火炮射程,十九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后来意大利人研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李不伟考虑了多天,最终还是认为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是没有办法克服这两个障碍的,但如果能得到强度更高的钢材,而且这种钢材可以大批量生产,同时又发展出相应的加工技术,就可以制作出炮闩,而制作后装式火炮便显得容易了。而等到大型加工机械研制出来之后,又可以制作分体式炮弹,如此一来火炮的炮管因为是通透的,大大有利于散热和维护,而且射击频率也必将有明显的提高。

想到此处,李不伟甚至想马上开始制作一台机床,当然这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以目前的条件来看,要造出一台还算精密的机床谈何容易,但李不伟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做一些准备工作。

目前南宋的铜产量比起其它国家来说虽然不算少,但要用于批量制造火炮却是远远不够,尤其是在近十多年间,由于会子严重贬值,使得硬通货币大量外流,也就是说铜钱大量流入其它国家,而南宋朝庭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只好再加紧铸造铜钱,但此时宋朝的官方铜储量竟然已严重不足,官府甚至在民间收集铜锅、铜盆重新回炉熔炼。而此时如果要实现火炮的大批量制造,除了解决原材料的供给问题之外,还要提高材质的强度,改进加工工艺,这一系列举措自然又是一个极大的工程了。其实,还有一件事李不伟也没考虑到,这就是铁的产量了。此时南宋的铁产量虽然已占全世界的80%,但要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这种产量仍是严重不足,此事李不伟也是在后来才发现的,当然过了不久他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有人曾说过,中国古代并不缺乏技术,而是缺乏科学。为什么西方将手工业发展成了工业文明,而中国却没有呢?那是因为中国缺乏西方的科学。工业其实就等于手工业加科学,手工业只有与科学相结合,才能发展成工业,否则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手工业阶段。这几日,李不伟已将此事想得通透,他将自己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经过一番整理,又结合《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知识点,经过多天的深思熟虑之后,他已有了一个全面的计划,倘若这个计划一切顺利的话,不仅新式大炮可以制造出来,而且要造火枪也显得现实了些,更为重要的是,大宋还将有了发展工业的基本条件。

这几天,李不伟一直没有出过家门,他将周依依与香儿都叫了过来,先是把自己在大学所学的金属材料、热处理、调质、加工工艺等知识详细分类为目,又在《大百科全书》中找到相应的细节,再从中找出合适的内容进行补充,开始第一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编辑工作。周依依与香儿这几天本来是忙着抄写高中教科书,但李不伟却认为目前最紧要的还是基础材料学科的建设,因此二女便将手中的活停了下来,在李不伟的指点下开始抄写起来。

周依依与香儿原本就会读书写字,后来抄写了三个月的中学教材之后,竟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与物理知识。原来,她们每抄写几页之后就要校对一次,本来在抄写之时二人就对这些学科有了一些基本概念,后来再校对一次,更是加深了印象,而两人极为细心,又担心校对时出了差错,更是相互交换着校对,结果这二人虽然不像众学都那般,将数学物理等学得融会贯通,但也比普通人要强上许多了。如今两位姑娘在李不伟的安排之下,又开始抄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科,没过得两天,二人对这门新学科竟然也有所了解,甚至已能将一些名词概念随口背出。

三人如此忙了几日,终于又写出厚厚的两本册子来。

杨万景与史冀两人看到李不伟忽然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顿时眉开眼笑,以为他已将新式武器的图纸画出来了,正高兴间,却听李不伟道:“杨大人,这几日制造火炮委实辛苦你了,不如暂停制造吧,我这里有些东西你先看看。”二人听了大吃一惊,史冀甚至有些急了,忙问道:“李大人,为什么要停止火炮的制造?难道另有新的兵器要造?”李不伟笑道:“二位稍安勿燥,火炮的制造暂停下来是有原因的。两位看我手中这册子中,倘若将其中所讲的研究得透了,到时别说一月制作三四门火炮,便是一天制造四门,也不算什么难事。”二人听得先是吃了一惊,后又一时不语。

李不伟见二人将信将疑,便笑问道:“杨大人,你可知这火炮的炮筒,为何不用纯铁,而要采用铜来铸造?”杨万景想了一会儿道:“铁的强度要比铜大,这是自然的事,只是这里所说的铁是指熟铁,而并非生铁。民间常用的小件铁器工具,以及军中将士配带的刀剑,自然是以熟铁打造而得,只是这些物品体积不大,因此也便于铸造与锻造。倘若是炮筒这等庞然大物,铸造起来却是极是困难,更重要的原因是,要获得如此之多的精铁也不容易,相对来说,青铜或黄铜的熔炼却不太难,另外铜炮管更有利于散热。”

李不伟点头道:“杨大人所言极是,铜的确比铁容易炼制,而且眼下这十几门铜制火炮也还不错,但我现在又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火炮的炮管制成双层,其里层为钢铁制成,而外层则是铜制,并且炮管将比以前更薄,更结实,而且散热也要更好。”李不伟所说的,原是清朝时期的一种火炮铸造方法,这种方法利用铜与铁的熔点的不同,将炮管分为两次铸造,从而使得里层更为耐磨,而外层又利于散热。当然,李不伟的目标不止于此,只是在众人还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之前,他也不便讲得过多。

李不伟如此说着,又翻开这册子其中的一页,道:“此处所记载的,便是如何将生铁变为熟铁与钢,其实如何将生铁变成熟铁与精钢,关于生铁炼钢的道理,杨大人与铁厂的人原是知道的,只是我这里面又从原理上详细地讲述了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变化规律,杨大人不妨与铁厂的人仔细研究一下。”李不伟所写的正是铁,钢与铸铁的金相转变原理。其实早期的铸铁是白口铁,质地脆而硬,容易折断又不耐用。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铸铁柔化技术,具体方法是将铸铁加热锻打脱碳,得到白心可锻铸铁,或经过长时间加热退火,得到韧性更好的黑心可锻铸铁。而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白心可锻铸铁,美丽国要到十九世纪才有黑心可锻铸铁,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在冶金技术上要领先其它国家何止百年。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制作,也是是把块状的熟铁放在炽热的木炭中长期加热使其表面渗碳,再经过锻打成为渗碳钢片,又把渗碳钢片对折锻打多次,最终制成的刀剑的形状。这种炼钢法也叫百炼成钢,汉代的一些钢刀就用这种方法制作,而其上也多刻有‘百炼钢’的字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