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汉封侯> 第一卷 第十四章 风景独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第十四章 风景独好(1 / 2)

大汉封侯 谅言 更新时间 2021-08-26

 (明天就是周一,如果哪位大大12点后还没有睡觉,希望能帮谅言投上几票,帮谅言冲一下榜单。12点后还会再更新一章,谅言正在赶稿子,谢谢了。另外,这本书是新书,收藏对于这本书来说很重要,如果可以,也请各位帮忙收藏一下,这本书的命运就靠大家了。)

五月初四,介山。

从临汾到介山,有数百里路,所以荀立带着荀昭和两个侄儿,初二便驾车出了荀城,等到了介山,已是初四的上午。

汾阴县里,为着“介山筵”,早早在介公祠前的柏沟,设下了接引。

荀立一行,先在介公祠前祭拜过后,又问了接引的公差,才知道这次的“介山筵”设在山腰间的抱腹岩。

好在四人也是提前备下了登山的木屐,于是都换上了,在公差的带领下沿山而上。

介山里,昨个夜里刚下过了一场雨,路上略有些潮湿,路边的草木也被冲刷得干净,翠生生的透着清香。

窄窄的山路旁,一条山涧顺势而下,千回百转,飞流激荡,隐约有琴瑟之音。

荀昭跟在父兄身后,深吸一口气,又望见远处重峦叠嶂,谷深林密,山势竟是连绵数十里,不禁有些心旷神怡。

路上偶遇见几个游人,却是当地山下的乡民。荀昭见他们头上都盘着柳条,顿时有了兴致。跑到山涧边折下几枝柳条,编成了圈戴在头上。

荀立见儿子兴致勃勃,也不阻拦,倒是微微一笑,给三人讲起介山的典故。

原来,介山原名绵上山。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随行五位贤士中,就有介子推。重耳一行逃至卫国,途中断粮,介子推从腿上割肉煮成汤,请重耳食用。当重耳知道,自己吃的肉居然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来的之后,大为感动,发誓永不相忘。

十九年后,在他国流浪多年的公子重耳终于重回晋国,成为晋文公。而介子推却不愿贪功受赏,回家携老母隐居于绵上山。晋文公几次欲请介子推出山受封,介子推却屡次入深山躲避。晋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想把介子推从山中驱赶出来。岂料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山。火灭后,晋文公再次派人入山,却在一棵烧枯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

晋文公见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受封,不禁大为悲痛,命人在柳树上砍下木块,做成木屐,每日对着木屐悲叹“足下”,晋国臣民也为介子推所感,竞以“足下”为尊称。

又是一年后,晋文公再次来到柳树下吊念介子推,却发现柳树不但死而复生,并且长出了碧绿的枝条。晋文公摘下柳条戴于头上,又想起介子推当年“割股献肉”时,曾对自己说过,“若是有一日公子为国君,子推不念封赏,只愿公子清明为君。”,不禁感慨万千。

此后,每逢介子推殉难的五月初五,晋国君臣都是不生烟火,只吃寒食,叫做“寒食节”,以吊介子推。又因介子推曾劝晋文公清明为君,所以“寒食节”也称“清明”。而绵上山此后也便更名为介山。

荀昭三人没有想到一座介山,竟然有这许多故事,听完荀立所讲的典故,禁不住都是大为感慨。荀慎和荀积于是也效仿着荀昭,摘下柳条戴在头上。

荀昭一行四人,且行且游,也不觉得劳累。只等公差提醒,才知道竟已经是到了抱腹岩。

荀昭抬眼朝前面望去,却见已是无路可走,正疑是山穷水尽,可等转过了一条急拐的弯路,顿时眼前却是一片豁然开朗。

只见东面的山壁一块巨石,凌空突兀,似是悬于半空之中。等走近了些,才发现巨石下边,竟有一块约莫数十长大小的平地。巨石于平地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山洞一般的凹陷。又因巨石似巨人捧腹,故名抱腹岩。

岩下一条曲折的山路,已是修正平齐,可直接拾阶而上。而在巨岩下的平地上,也已是新结下数十座草庐,正是专为“介山筵”所备。荀昭这才知道这“介山筵”为何要如此限制筵席人数,如果人太多了,只怕这静僻之处还真安顿不下。

草庐之间,人影绰绰,往来不息,想来已经是有不少赴筵的学家早是到了。

抱腹岩下,另有接引的官吏,见荀立一行从弯路上转出,已经是迎了过来。

引着上山的公差,已是早就远远走在了前面,奔到接引官吏身边低语几句,接引官吏点了点头,让公差下山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