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为人生四大乐事。</p>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乡遇故知难度还不小。</p>
天下之大,人口何止千万,地域之广,天南海北,道路艰难,难于上青天。</p>
此时李三坚、曾公明才至开封府,就遇见故人,岂不感到欢喜万分?</p>
于是李三坚在冉云彪的协助之下,匆匆寻了间民居,安顿好了符二娘等人后,就与冉云彪、曾公明二人来到了开封城南一处名曰斋心居的酒肆,饮酒叙旧。</p>
斋心居不大,能容客四五十人上下,其中的装潢很是一般,不过斋心居临近旦日,买卖却一日好过一日,原因就是斋心居的位置靠近宫城,因而能够及时打探到一些朝廷的消息。最主要的是斋心居东家是个有心之人,他知道当下是天下士子云集京师之时,因而特意准备了一些物美价廉的酒菜等物,并寻了些名人字画、籐竹、漆器、金石等物,放置在了酒肆之中,将斋心居布置得极为清幽高雅。</p>
早已得到东家耳提面命的酒肆小厮、闲汉、酒娘等人遇到每一位上门的客官,无论贵贱,均是热情接待,极力让每一名客官有宾至如归之感。此事可开不得玩笑,要知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之中肯定有人会科举及第、金榜提名,也许他们之中还有状元、榜眼、探花等等,甚至今后还有人会封侯拜相呢。</p>
若真如此,那么将会给斋心居带来无法预计的名声与收益,将会是与有荣焉,幸甚至哉!</p>
斋心居共有两层,楼下一般是有事之人,吃些酒食就匆忙赶路,楼上却有一个较大的天台,只要不惧寒冷,在天台之上温酒议事,高谈阔论,是别有一番风味的。</p>
李三坚与冉云彪、曾公明二人就在天台之上的一处角落,沽酒谈笑,议论往事。</p>
李三坚等三人所在的角落周围是用藤蔓围着,不远处有一桌酒客,看样子应该是赴京赶考的士子。</p>
天台漏风,北风凛冽,但热酒下肚,李三坚等人感到不是很冷了,还有些暖洋洋的。</p>
“二哥儿,果然才识过人,一举中了解元,不愧为东坡先生门下高足,我在岭南之时早已听说过了此事,真是替你高兴啊,来,二哥儿、三哥儿满饮此杯。”冉云彪端起一杯热酒笑道。</p>
冉云彪年龄最大,已年满十七,快十八岁了,因而三兄弟之中排行老大,李三坚老二,曾公明老三。</p>
邻近一桌一名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士子闻言,回过头看了李三坚一眼,李三坚等人埋头吃酒,并未注意。</p>
真他娘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李三坚心中暗暗嘀咕,一开口就说到了自己心中的痛处,难道自己被苏轼扫地出门之事,他真的不知道吗?</p>
李三坚的脸色不由得变得有些难看起来。。。</p>
“吃酒,吃酒,我等只管吃酒便是,提这些事情做甚?”冉云彪不知道,曾公明却很了解,于是用胳膊肘捅了一下冉云彪后说道。</p>
</p>
我提到</p>
何事了?是解元之事吗?这是件光宗耀祖之事啊,为何他们一副灰心丧气的模样?</p>
冉云彪看看曾公明,又看看李三坚,心中大是疑惑不解。</p>
“不瞒哥哥,弟已。。。被先生他。。。他开革出师门了。。。”李三坚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心中悲苦无比。</p>
邻桌的年轻士子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之色。</p>
“啥?逐出师门?这是为何?”冉云彪闻言更是疑惑不解,能够得中解元,也许今后还能榜上有名,依李三坚的才学,这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如此,是每一位师父梦寐以求之事,何故他却被苏轼逐出师门?</p>
“哎,此事一言难尽,不提也罢。”李三坚苦笑着对冉云彪说道:“哥哥也是前来应试的吗?”</p>
冉云彪看了一眼李三坚,点头道:“此次赴京我确实是前来应礼部试的,不过不是文举,而是武举。”</p>
“武举?此为何物?”李三坚纳闷的问道。</p>
早在钦州灵山县之时,李三坚就听冉云彪说过,他欲弃文习武,行武举之事,但到了现在,李三坚仍是不明白何为武举?</p>
难道是以武艺选拔军中将官吗?李三坚心中暗道。</p>
“武科亦是科举科目之一,只不过武举应试是在文科之后。。。”冉云彪想了想后说道。</p>
冉云彪说了半天武举之事,将李三坚弄得昏头涨脑的,不过也大致理清了武举的脉络。</p>
宋代科举有进士科、诸科、武举,常选之外又设制科与童子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