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则天代慈禧> 第五十九节 驱捻剿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九节 驱捻剿回(2 / 2)

则天代慈禧 乌鹊东南飞 更新时间 2021-08-19

船厂;和浙江杭州,那个总是和左骡子凑到一起地雪岩。这三件东西,除了太后的青睐天恩难测,另外两件,就都不见得一直能为他左骡子所用了。

但说来说去,要使时移物易,总要让自己先离开这里,才能谈及。想从前自己在上海,洋人土人,夹杂来往,门庭何等热闹?办点什么事情,还不是顺风顺水,举手之劳?如今到了这悍厉之地,连个拜客地影子都见不到,更不用说洋人和有钱人了。自己唯一一次去拜客,就是几天前为属下兵勇惹事,去见阎大人,还被他一板一眼地指责了好几句,说该放兵勇任意外出,惹事生非。

想想,这个阎大人也未免太装模作样了。官场之上,你来我往,“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又有不犯在谁手里的时候呢?如此疾言厉色,这又何必?还不如暂且记个人情,大不了等自己以后还他就是,如此不就一团和气了么?

唉,偏偏这样的沽名钓誉之人,街头那些没头脑的百姓,倒要去给他放鞭炮送行。

事事不如意,闷坐之中,对着幅大清全舆图左看右看,忍住了不去看江南地方,只将眼光落在山陕豫鄂一带,沿那条从山东到甘肃、捻回相接、表示“军情火急”的红道道,忽然间似乎找到了一条捷径。

既然这边是捻匪,那边是回乱,为什么不想个办法,引得他们两虎相争,自己则坐山观虎斗呢?

当然,两虎相争,容易伤及旁人,不能离京城和腹地太近;不过能圈作虎斗场的地方,大清朝也有的是,比如把捻回两路都赶到玉门关外,那里大片沙漠和戈壁空旷开阔,正好适合双方来个你死我活;此外,再过去地新疆,还有阿古柏和俄罗斯,和捻、回恰好能混作蛇鼠一窝。

只要保得京城和腹地无虞,将他们赶到关外荒凉之地,大军凭玉门关驻守,管他谁死谁活。到时候自己班师回朝,虽然两江已暂时无望,随便到什么地方弄个总督当当,也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哈哈,天下还有谁能象李鸿章,想出如此一举三得的妙计?既把回捻撵出山陕等地;又让回捻挡住了一直对内地虎视眈眈的阿古柏和俄罗斯;而阿古柏和俄罗斯,反过来又能牵制捻军和回叛。

只可惜自己此时正在负责剿捻,径直提出这条妙计,那些蠢人又要以为自己在脱滑偷懒,到时侯就百口莫辩了。所以他急忙提笔给恩师曾国藩去信,详细述说了一番,要请恩师来裁度,这条计策如何?又如果堪用,能否请恩师代为向朝廷提出?

曾国藩今夜特意提前从“玉源居”的状元宴赶回,就是为此。刚刚问过一遍之后,见几个幕僚都等着旁人先开口,此时又道,“你们觉得这条计策如何,是好是歹,不妨直说,我就是要听听你们的议论。”

“回大人,李大人的来函,松贞和我们几个,都传阅过了。”一位幕僚答道,“李大人‘驱捻剿回’的提议,的确很有新意,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只是细节之处,似乎还需筹划妥当。倘能如此,之后提交太后,如蒙获准,少此次入晋剿捻,自然就能功成身退了。”

“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倒也说得贴切,细节之处地筹划,就稍待以后了。曾国藩睁开眯缝着的眼睛,又指名问道,“松贞,你以为如何?”

这位幕僚年纪稍轻,刚入幕府不久,对人对事颇有见地,所以曾国藩要听他地意见。此时只听他答道,“曾大人,恕我直言,李大人的这个提议,虽然很有新意,却使我想起了一个老故事。”

说到此处,他停顿了一会,望了一眼曾大人正在楠木桌面的灯影中轻轻划动的手,继续道,“那就是‘群鼠制猫’的故事。老鼠要给猫戴铃铛,给猫戴上铃铛之后,猫一出来走动,老鼠就能预先躲藏好,这当然也是个好计策。如今,李大人地计策也正是如此。将捻军赶到关外,让他们和回乱的叛军去打,说起来,自然是最高明不过。只是,这里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由哪只老鼠来给猫去戴上铃铛,又是如何个戴法?当今剿捻之难,就难在匪众之游移不定,如果象如今这样,既围不住,又堵不住,也追不上,李大人连捻匪地藏身之处都找不到,试问我们又如何将捻军驱赶出关?”

李松贞的这一番话,讲得不无道理,令曾大人的手也忽然停止了划动。此前正值谋取两江总督位置之时,偏偏忽然吃了个败仗,李鸿章又气又恼,立即在山西急追了五百里,只想着要扳回一局。谁知一路狂追,却连个捻匪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足见捻匪马队之飘忽无踪,难以蹑其踪迹,既如此,又怎么能谈得上将之驱赶出关外?<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