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重生的幸福传说> 第【28】章 劝说李思慧(3)收藏推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劝说李思慧(3)收藏推荐(1 / 2)

重生的幸福传说 唐观水 更新时间 2021-08-06

 “看来,你今天得到的这一切也算来之不易啊。”王乐听完后,轻轻的点了点头,“一个在这里没什么关系的年轻小女孩儿,短短时间内爬上市电视台主播,成为电视台的台柱子,将来的前途还不可限量,呵呵,以你的情况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是啊。”李思慧也点了点头,“我以前也从来没想过,我居然能在市电视台留下,还能成为电视台的新闻主持,在过去,我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听到这里,王乐淡淡的一笑,内心很是为这年月人的思维鄙视了一把。当然鄙视归鄙视,但王乐对李思慧的这种想法还是很能理解。

尽管从七八年开始,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十多年,但其实八十年代的所谓变革对国家经济体制的冲击并不明显,或者说并不全面。整个八十年代的改革期间,准确的说是一种小心的摸索期,保守与开放并行。

本来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的改革开放步伐已经越来越大,但是忽然八九年出现了那么一个事件,改革开放来了个急刹车,尽管改革开放依然在进行,但全国大多数地方已经是保守为主。

而且说实在的,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影响其实很有限,那段时期全国真正变化剧烈的地方,主要还是那几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国内超大型城市,而中国更广泛的地区,比如中小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来说,基本还是保守为主。

这时期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与小城市,小城市与县城,县城与村镇,相互之间的经济差异十分明显,从而造成了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城市,小城市的人看不起县城人,县城人呢,又看不起农村人。

总之对于目前的渤海市这种中等偏下的城市来说,此时保守依旧是占了主流。同样的,东城县身为渤海市下属的小县城,也就更加的闭塞跟保守。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自然就缺少一种闯劲,梦想自然也小的多,现实的多。除非李思慧能够去那些沿海的大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否则最多只是在渤海市上过学的她,梦想未必就能有多高。

想到这里,王乐暗自叹了口气。他忽然想到,自己当年要不是考去了上海上大学,眼界变得开阔,他可能也只会盯着自己周围那一个小小的范围,今后的生活呢,也许就更大多数普通人那样,生于斯,长于斯。

生于斯,长于斯,这句话看起来很惬意,实际上却是一种残酷,一种平庸的残酷。

王乐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的老师曾经对自己说,你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你们的将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你们是将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

或许这句话是对的,但就王乐自己的经历来看,却觉得这句话十分具有讽刺意味。

没错,王乐这一代,或者更靠后的八零后,他们的少年时代正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激扬的时代,他们从小就见多了迅速致富的成功,但他们却不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隔岸的风景,看起来很美,却不属于他们。

因为等他们好不容易从学校走出来,真正踏入社会的时候,时代已经变了,各种规范越来越严,发财机会也越来越少。大家忽然发现,这年月已经不是先行一步或者敢做不敢做就能成功的,他需要高智力,高关系,高学历,整个社会再也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机会处处了。

所以,面对新时代的这种现实,七八零后的人们,只能收起少年时代的种种憧憬,开始默默而疲惫的为自己的生活奔波,不但要为自己的温饱耗费自己的现在,还要为了一个自己能住的地方消耗掉自己的将来。

曾经有人说,是工作跟房子困住了大多数的七零后跟八零后,因为进入社会规范越来越严格的二十一世纪以后,相比于外出打工的高风险低回报,在老家有父母照应显然风险更低,所以大家除非是迫不得已,很少能像在八九十年代的人那样,义无反顾的抛家弃子的南下北上,寻求着那看似处处存在的发财机遇。

有句话说得好,在七零后跟八零后做主的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当代中国,已经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了。只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是一个神话的时代。

“对了,你,你还有什么要问的么?”就在王乐还在那回忆感慨的时候,李思慧突然问了起来,“如果,你要是没什么事情的话,我还有点事儿,我得先回去了。”

“嗯?哦……先不要着急回去嘛。”回过神来的王乐连忙把那些无关的事情排出脑海,专心的为眼前的事情操心起来,“对不起,刚才有点走神,嗯,你先等等,先别走,再聊一会儿就可以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