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大时代之1983> 第218章 硝烟弥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8章 硝烟弥漫(1 / 2)

大时代之1983 杨叛儿 更新时间 2021-07-24

 “什么?你上海的《士兵突击》已经卖断货了?!听到大晚上跑到家里来的杭建的话,林一铭一下子从沙发上跳了起来,他的脸上充满了惊讶和难以置信的表情。(看就到叶子·悠~悠yz</p>

被自己的学生这么质问,杭建却没有一生气的意思,老实当他被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从讲台上拉走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的震惊和惊讶绝不亚于此时的林一铭。</p>

“不仅仅是上海!《士兵突击》首印的五个印数是在上海光明印刷厂印制的,所以《士兵突击》的辐射范围是以上海市为中心输往全国各地,刚才我过来时已经从发行部得到消息华东地区已经有好几家书店卖断货了。”杭建的语气很苦涩。</p>

起来复旦大学出版社能够拥有如此夸张的销售成绩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是值得庆祝的大喜事,可是杭建却似乎有此不高兴提不起神来。他的这种异常让林一铭看到了,不由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p>

一直都在边上微笑的戈文却十分清楚此时杭建的心里,这老家伙是在后悔当初的大方呢</p>

既然上海乃至华东地区都出现了《士兵突击》脱销的情况,那想来全国各地也差不了多少。五万册《士兵突击》就像是一桶水不仅没有把读者们的购买热情扑灭下去,反而像是火上浇油一般激起了更大的热情。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恐怕十万册、二十万册销量也都不在话下呢,要知道这可是《士兵突击》发行的头一天。</p>

所以戈文当初的自信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不接受杭建的建议拿印数稿酬而选择了将稿酬与版权挂钩无疑是相当的高明的。</p>

当初杭建在与他商讨《士兵突击》的稿酬时,不仅最后采纳了自己提出的稿酬计算方法,最后更是大方的让出了甄的基本稿酬,这样幼稚的商业行为虽然可以证明杭建心底的善良,同时也证明了杭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他还没有摸透市场经济体质这样一个新兴起的经济模式。</p>

这才是杭建气馁的根本原因吧</p>

看着有些郁闷的杭建戈文笑了起来:“永远也不要低估读者们的热情呐!“</p>

这句装逼之极的话一出来,不管是边上在脑海中估摸着《士兵突击》最后的销量会有多少万册的林一铭,还是一面对自己当初的轻率感到后悔,另一面却对现在的销售热潮感到振奋的心态复杂的杭建,全都情不自禁的冲着戈文翻起了白眼。</p>

“去死!“这是林一铭恶狠狠的竖起了中指。</p>

“戈文,下一本书还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吧。你看我这么照顾你……“……杭建终于将自己教授的矜持抛在脑后,脸上露出最最诚挚的笑容,望着戈文笑眯眯的道。</p>

“别的先不,戈文你可要请客呀!这么高兴的事必须庆祝庆祝!”林一铭突然想起该敲诈戈文一顿。</p>

“没问题!”</p>

在文革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上立马兴起了一股读书热。几乎任何一本新书出版,都会引起抢购的热潮,这种读书热和抢购热是由于过去十年造成的书荒和知识荒芜而引起的。达年代的人们刚刚从过去计划经济中比较压抑人的个性、让个人得不到发挥的氛围中挣脱出来,所以每一个人都如饥似渴的吸收着新鲜的知识。无论纯文学还是流行文学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西方涌入的现代文学,都是人们通过文学来达到感性上的解放的一种途径。人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观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文学来了解整个8世纪以及当下的生活世界。</p>

就像是辛亥革命后的那段日子,就像是五四运动过后的那段岁月一样,书籍出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低潮以后,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所谓大乱后必有大增长。</p>

这个时代的图书市场非常红火,全民读书全民阅读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空话,而是社会上的实际情况。</p>

在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在七十年代末的那一两年里读者们想要到书店买诸如《红楼梦》、《水浒》之类的古典文学名著都要通宵排队。那时候木材很值钱,有人甚至可以拿着《水浒》、《红楼梦》到乡下直接去换木材。</p>

这样的事情现在听起来可能很滑稽,很夸张,可却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当时只要书架上出现一本书名带有““两字的书就必然有一个很好的销量,哪怕这书是诸如《唐人》、《宋朝话本》之类的文言。直到现在,还有一个那时期在出版界流传甚广的笑话</p>

79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打算出版发行《岳全传》,他们在第一次印刷时就定了一个他们自己觉得很保守的数字九十万册</p>

九十万册</p>

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量,就算是搁到后世,一本书的销量能够达到九十万册就可以是一本畅销书了要知道在七九年的时候,中国的物质是如何的缺乏</p>

可是当时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是敢这样想</p>

由此也可以看出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对于书籍的热情。</p>

随着时间的流转随着岁月的前移,到了1984年的时候,上今年代末的这股疯狂已经下降了很多。</p>

越来越多的书籍开始出现在书店里,第一次印刷不够那就第二次印刷、第三次…………曾经的限购、曾经的凭证买书早已成为了老黄历。</p>

不过尽管如此,懈年的中国出版业依然保持着急速的增长欣欣而向荣。</p>

现在各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p>

第一类就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比如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像这些书只要是发行,基本上都能够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册数。</p>

第二类是国内文学青年的各种诗集,散文集的出版。这些书的印刷量其实很,基本上都是大几千本上万册就可以算是很不错的成绩。当初顾城来上海时开讲座就是为了推销他和舒婷两人合作发行的诗歌册子而那诗集的总数量也就一两万册而已。</p>

第三类就是传统文学的大量整理出版了,包括古典文学的整理出版,传统戏曲,评书等等。诸如《红楼梦》、《水浒》这样的经典只要发行,那都会掀起一个出版购买的高峰。</p>

当初杭建之所以找戈文想出版《士兵突击》就是判断这本书是畅销书,一旦出版必然会掀起一个销售的**,这一从《文汇报》上的连载,从各类报纸刘物上的评论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可是尽管如此,杭建也仅仅认为《士兵突击》的销量多就在十几二十万册之间毕竟《士兵突击》已经在《文汇报》上连载了过半,毕竟根据现在经验来看,一般优秀的文学书籍其发行量也就在十几万册左右。</p>

只是《士兵突击》发行第一天的销售成果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p>

上海地区各大书店《士兵突击》销售一空</p>

华东地区数个城市的新华书店打来电话,要求赶紧进货!他们那儿马上就没货了。</p>

如果《士兵突击》能够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摆上书店的柜台之上的话,那会不会发行当日就将首印的五万册销售一空呢?</p>

杭建的心中蠢蠢欲动这个念头一浮起来就无法抑制的充斥到他的整个意识中。他第一次开始抱怨起复旦大学出版社那位于全国出版社前列的发行渠道来了</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