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服亦力把里的问题上,朱显波和张蕾、周涛等人达成了共识,毕竟他们是穿越过去的人,知道民族和解和军事压力的重要性。对于蒙古,只要不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的部落,那蒙古就是大明的,而亦力把里则不同,他们的民族习惯与蒙古相差甚远,与大明也相差不少。只能靠渗透,同化和教育了,当然必要的军事威胁还是要的。</p>
而且想要彻底降伏一个少数民族或者说强化政治统治,文化的认同和习俗的磨合也是必要的,因此移民也许是最简单粗暴而有效的办法。这一点,朱显波是后世人,当然不会错过这么耗的机会。</p>
于是,朱显波下令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招募大量的愿意前往农垦居民,每人朝廷补助十五块银元。先行到陕西军营训练五个月,然后开赴甘肃边疆,前后共三批六万人美其名曰垦荒,人员到位后朱显波救让哈密总兵安排军垦和放朝廷补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哈密驻军做好治安管理工作,要防止外地骚扰,也要做一部分巡捕、衙役的工作,为了应对源源不断的民众,朱显波下令洪承畴从陕西抽调一万人增援哈密。一时间,哈密卫人头攒动好不热闹。</p>
同时各省政府不断鼓励内地居民向东北西北移居,条件确实很诱人人,地广人稀,前三年还不收赋税四到六年间赋税减半。很快大明掀起了向东北西北大挺进的热潮。</p>
很明显那些受过训练的六万垦荒先锋是朝廷的预备役,战时随时可以召集起来,而平时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也采用军队化管理。朱显波想有个三五年得渗透,应该足以掌控亦力把里。如果到时候还有小股反抗势力,那么这些预备役再加上朝廷派遣京军征伐就要容易得多。</p>
当然,想要同化少数部落,人数上必须占到一定的优势,先稳固哈密,再逐步从中原移民到南疆北疆,数以十万、百万计算的大明子民在当地扎根之后再设置行省派遣布政使,或者军政统管的总督,到时候大明朝的西北方将逐步得到巩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6权大国,那时候才称得上大明帝国。</p>
同时下令洪承畴注意各边动向。尤其是西北方面,这个陕甘总督管理的区域可不小,难度也大,也只有一等一的人才才能胜任啊,朱显波除了政令中嘱咐洪承畴的同时不断写信给他表面上探讨,实际上是灌输各族和睦相处的要诀以及大明朝廷稳定西北的决心,让他在中间做好过渡工作,让参与军垦的和自愿移民的百姓有好的落脚之地,有相对安全的生产环境。</p>
北方拆解,西北暂时无事,东北李承宗这个总督也不负朱显波的期望,整个辽东逐步显现安定局面,百姓也逐渐开始加大开垦力度,朱显波心目中的北大荒逐步显现。有了这个粮仓基地,大明朝才能进一步向东向北扩展疆域。这一点李承宗也十分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辽阔的东北疆域甚至可能大过中原,但地广人稀,如何开明施政吸引中原百姓前往,如何降伏当地少数民族让其心甘情愿的跟随大明,这是一个长期的难题。</p>
很快祖大寿从东北传来消息,由于接连几日兴安岭大火,把皇太极和他的残部烧出山来,祖大寿一路追到库页岛才将其擒获。好啊,皇太极,抓住了,大玉儿呢?小玉儿呢?祖大寿没有汇报这些,朱显波也不好意思问,估计被私吞了,这些将军也辛苦了,随他去吧,把皇太极押回京城即可。</p>
另一方面,朱显波也在为收复安南做准备,当然打安南总要找个适当的借口。不然出师无名,暂时好像没有,那么就集中精力展海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