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童山大败,李密也是损失惨重,精锐十丧七八,尤其是他的嫡系部队更是损失不小,内军八千人,只剩下一千人不到。虽然有陈智略、樊文超、张童儿等人率领了三万江都军归降,可是毕竟不是他的嫡系,关键时刻,使用起来未必那么顺手。</p>
先是宇文化及在临河被赵王杨浩伏击被擒的消息传来,原本李密还有些担心杨浩会趁机犯境,不过随后他得到了杨浩在消灭宇文化及之后撤军的消息,心中算是安定了下来,现在这个时候,他不会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p>
随后的几天里,李密安抚了瓦岗诸军,也接受了宇文化及留在东郡的原来隋朝的大臣,东郡通守王轨投降后,就把那些人给带来了,李密将他们安慰了一番,随即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接受了洛阳的招安,如今也是大隋朝廷的人了,请他们不要担心。</p>
正当李密雄心壮志准备要进洛阳辅佐幼主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那就是王世充趁自己与宇文化及在童山鏖战之际,居然打动了兵变,杀死了元文都等人,并将亲戚心腹都安插要害部门,从而掌握了洛阳的军政大权。</p>
接到消息的李密知道,去东都辅佐幼主已经是不可能了,他和王世充,只能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局面,两人断不可能言和,这不仅是双方争斗多年,彼此有着很沉的仇恨,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益的纠葛,所以两个人,只有其中的一个人死,否则这场争斗还会继续下去。</p>
李密毫不犹豫的赶回了荥阳,并将部队布置在回洛仓一带。</p>
东都缺粮,只要守卫好回洛仓、洛口仓两大粮仓,东都无粮,必然支持不了多久。</p>
李密刚到荥阳,就接到了李密带兵抵达偃师,在洛水南岸扎营的消息。</p>
李密急命王伯当留守金镛,自率精兵驰援偃师,在邙山南麓扎营,然后命单雄信率前锋骑兵进至偃师城北扎营,挡在了王世充北进的必经之路上。</p>
随后,李密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战守之策。原来的瓦岗旧部纷纷入会,新进投靠瓦岗的原江都军的将领陈智略、樊文超、张童儿等人也有机会参加。</p>
李密简单的将事情介绍了一番,然后环视了一眼众人,道:“不知道诸公有何良策,不妨直说!”</p>
一片沉默中,裴仁基环视了一眼众人,道:“王世充倾巢而出,洛阳必定空虚。我们可兵分两路,一路扼守险要,阻止他东进;另一路则直扑东都。如果王世充回军,我们就按兵不动;他如果再次东进,我们就进攻东都。这样一来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而他疲于奔命,必定被我军击破。”</p>
这是一个好计谋,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裴仁基的确是一个名将,李密也对这个想法是赞同的,他进而分析道:“隋军如今有三样锐不可当。其一,武器精良;其二,决意东进;其三,粮尽而战。所以我们只须据城固守,蓄力以待,王世充欲战不得,欲走无路,不出十天,他的首级就会送到我们的麾下。”</p>
这个计策绝对是一个好的计谋,因为他避实就虚,已己之长,攻敌之短。因为东都洛阳最缺乏粮食,只要等东都粮尽,那里的敌人就会不战而降,就像前不久对付宇文化及的计策一般(李密对付宇文化及的策略并没有错,只不过有逃兵出现,提前告诉了宇文化及,否则尚不知情的宇文化及落入李密的圈套,那就只有等死),而且,东都的兵马不多,据线报,只有两万步卒,两千骑兵,这么少的兵力,还不足瓦岗的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p>
而瓦岗则有近三十万,童山一战,虽有损失,可是陈智略等人投降,也差不多不足了这个数,可是李密更为看到了一点,那就是童山大战之后,太过惨烈,军中似乎有厌战的情绪,后来招进的兵马,多是新军,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p>
至于那些反贼的军队,战斗力更是低下,李密没有打算靠着这些杂牌军来打败王世充。童山一战,郝孝德的事情不就说明了这一切了吗?</p>
至于陈智略那些人,李密更是知道,这些人投效自己,无非是因为没有了粮食,走投无路,才无奈投降的。虽然这些禁军骁果具有一定的战斗力,而且会为自己效命,可是那不过是因为粮草辎重的供应全靠自己供应的缘故,忠心度很是让人怀疑。</p>
李密的意见刚一说完,可是立刻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p>
尤其是刚刚从宇文化及手下归降的陈智略、樊文超等人,同单雄信一样,力主出战,单雄信更是信心满满的道:“王世充的军队人数并不多,而且屡屡被我们打败,早已丧胆。兵法有言:‘人数超过敌人两倍就应该进攻’,何况现在我们绝不止两倍!再说了,江淮新附的将士都希望抓住这个机会建立功勋,趁他们斗志高昂的时候作战,一定能够取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