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曾在东北帮办军务多年,对山川地貌略知一二。</p>
吉林东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易守难攻。可据此阻击百济前出之东瀛军。如战法得当,必大量毙伤敌酋。</p>
………”</p>
刘大双反复读了几遍,对这个蒋方霞倒是很佩服,目光如炬,思路清晰,对形势及双方战力判断极准。</p>
“要不要挖挖老袁的墙角,反正这个蒋方震他也不重视,弄个什么参议在那儿闲着。”刘大双心里盘算着。</p>
本来对于挖墙角一事,刘大双没什么兴趣。就他的靖安军事学院,教学水平绝对高于东瀛及国内其它军校。</p>
毕竟刘大双灌输的可都是超时代的军事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p>
刘大双不懂军事,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p>
太具体的他讲不明白,可是大的方向他还是说得清楚的。只要大方向正确,很多具体的战略战术自然有人去完善了。</p>
华夏国内什么东瀛士官学校毕业的,云南讲武堂的、保定陆军学校的、天津武备学院的毕业生可不少,很多现在也是军中响当当的人物。</p>
可刘大双真就没兴趣去挖角,虽然不能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对于保安军的训练和作战体系,这些人的思想是落后了许多。</p>
刘大双前世就有个疑惑,黄埔军校一帮学员,头几期最多学习了半年,然后就拉上了战场。</p>
可就那几期学员,学习时间那么短,却名将频出,反倒把那些正经八本军校毕业生打了个落花流水。</p>
所以,刘大双这个理科生就有了别样的想法。</p>
什么是名将?那都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可不是看你什么学院毕业,也不是看你名头有多响。</p>
他来了这个世上十几年了,就没动过什么心思去请大能,自已培训的大能应该更好用。</p>
就是这个蒋方震,让他动了点挖角儿的心思。</p>
太祖的《论持久战》,他可是读过的,那绝对比蒋方震的写的《国防论》高一个档次。</p>
毕竟受限于时代,《国防论》絮絮叨叨的讲的挺详细,可是没有太祖那种一锤定音的气魄,也缺少太祖那种高瞻远瞩。</p>
但太祖那种人才去哪里找啊,千百年才出一个。眼下有这个蒋方震,也可以勉强一用了。军事嘛,毕竟是自己的短板。多招几个军事家也不是什么坏事。</p>
刘大双想了一下,提笔写了封信,他的书法绝对是臭大街的。平时绝不书写什么,今天没办法了,只好亲自上阵。</p>
百里先生:</p>
来信收悉,已经仔细阅读几遍,茅塞顿开,颇有拔云见日之感。</p>
但对先生关于抗倭之战,有些不同看法。虽我华夏为大国,但也应速战。</p>
须知,战争对民生及国家发展的破坏是巨大的。我们不应与此跳梁小丑纠缠日久,应迅速彻底歼灭之,使其百年内日日仰望我华夏。</p>
先生之论,十年前也许是正确的。可现在的华夏已非昔日之华夏,世界也非昔日之世界。</p>
当今世界,各种新式装备迅速发展,战法不断革新,已使我华夏有速胜之可能。</p>
刘某俗务缠身,不便赴京城面聆先生教诲。可否请先生移步靖安,共议抗倭大计。</p>
翘首以盼!</p>
刘大双</p>
字迹歪歪扭扭的,倒也符合他小皮匠的身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