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我要做明世祖> 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2 / 2)

我要做明世祖 搬砖呢别闹 更新时间 2021-07-06

朱见济走出金家,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默默想到。

第二天清晨,户部尚书金濂宣告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这个消息传到宫里,景泰帝也颇为伤心。

他在心里对老臣子其实是有些依赖的,因为他希望可以通过任用老臣,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而金濂作为老臣中的老臣,一直行事清正刻苦,毫无埋怨,给景泰帝的印象很好。

朝野的其他大臣也很仰慕金濂这位五朝老臣,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他一直都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官员。

民间一些被惠泽过的百姓也自发为金濂挂起了白布,以示哀恸。

随后景泰帝宣布辍朝一日,命礼部谕祭,派遣了专门的官吏去金濂老家淮安为其造墓。一切费用由皇家承报,并且追封金濂为“沭阳伯”,赐谥“荣襄”。

这位宦海沉浮几十年,和朱见济接触不过两月的老人到底是享尽哀荣了。

再之后,景泰帝调任张凤作为新的户部尚书,另外批准了吏部尚书王直“告老还乡”的要求,让另一位尚书王翱独自管理吏部。

于是老迈多病的王直终于心满意足的收拾好东西返回老家,吏部的上司变成了对比他年轻,但也到了七十岁的王翱。

对此,朱见济也很无语。

景泰帝的官员组成中,老头子还真不少——

吏部原本只有王直管理,可王直上了年纪后,就一直希望退休放松,景泰帝是舍不得老臣的,于是调任王翱过来与其同为尚书,分担压力。

由此开创了六部有两位尚书的传统。

了解到这情况的朱见济更加无语。

他在金濂去世前的建议下,意识到不能够再等待自己长成后才去把控官员升落,需要找机会给景泰帝朝堂输点新鲜血液进去,不然没等朱见济大几岁,那些臣子就能一个接一个的先进棺材了。

正好景泰帝在金濂去世后,也需要调动官员成为户部新的长官,朱见济趁机提了几个建议,比如说把早就不想干了的吏部老尚书王直换了。

这样老头子高兴,朱见济也高兴——起码新的吏部尚书会比王直年轻有为点吧?

但他万万没想到,他的好爸爸早就把继任者安排好了。

景泰帝弄完之后还一副非常满意的样子,完全看不出是喜欢压榨老人的黑心领导。

对此,朱见济只能再找机会了。

再过了好几天,由朱见济挑选,景泰帝批准的“太子陪读天团”进入东宫,开始和小太子一块享受文华殿学习的洗礼——

景泰帝早就想给儿子找适龄的玩伴了,不然天天看着儿子坐在高凳上批阅奏疏,自己在旁边看有色书籍,良心也过意不去。

而且宫里也的确寂寞。

除了那两个跟着她妈一起被自己圈禁的女儿,内廷中没有小孩能陪着朱见济玩耍了。

景泰帝不觉得自己还能再磨合出一个儿子来,也不愿意见到儿子天天只和宦官待在一块,害怕培育出下一个朱祁镇。

于是当朱见济暗示他需要小伙伴拱卫的时候,景泰帝毫不犹豫的应下。

而朝臣们在听说陪读的少年郎全是勋贵出身的消息后,也是默默围观。

在他们看来,皇帝这是要扶持勋贵们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前几年不出手扶持,现在才借为太子陪读的名义拉拢他们。

也许是小太子的提议吧。

假装不经意的看了眼金台旁坐着的太子殿下,百官们又迅速低下了头。

只有被朱见济着重关注的张輗没来得及收敛表情,被他看出了不满之色。

这位老将军一直跟他哥过不去,这脾气也太坏了。

石亨那边倒是没有变化太多,该桀骜还是桀骜,仍旧是没有放弃让景泰帝给他“多赐田土”的想法。

也不知道他要那么多地干什么,京城的房价总不会像后世一样飙升,让他原地暴富。

看来是时候把卢忠找进宫问问了,让他在外面盯了这么久,总知道点情况。

朱见济眯着眼睛,过完了这次早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