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北望苍茫> 一百二十八章.东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二十八章.东捻(1 / 2)

北望苍茫 无忧小轩主人 更新时间 2021-07-03

 一百二十八章.东捻

这些年,整个中国江河流域,正在为捻匪祸乱着。()上万的清营兵勇,往来调动,车马接天,已经被捻匪掠杀的十室九空的中原大地,又被穿着各种营头号坎的一遍遍的搜刮啃噬。

作为一种民间地下组织的捻子,康熙时代的山东地区就有,称“拜捻”。“捻”不是清朝官方的诬称,是捻党的自称,别人也这样称呼他们。“捻”的意思很中性,安徽、河南、山东方言中的“捻”当“结伙”讲。

捻党最早进入清政腐“视野”的,当属嘉庆十九年(1815年),江南御史陶澍上《条陈缉捕皖豫等省红胡子匪徒》奏折,他报告说,有不少凶横不法的“红胡子”匪徒,系“白莲教”漏网份子,“人以其凶猛,故取剧中好勇斗狠、面挂红胡者名之……成群结队,白昼横行,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当时俗称“红胡子”的捻党,乃是一种类似黑社会的组织,不仅有白莲教教徒,还有失业乡勇和地痞恶霸。

嘉庆年间,清朝社会衰兆已经明显,地方蠢蠢欲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民间下组织钟繁多:顺刀会、虎尾鞭、八卦教、义和拳——这个组织,它早在嘉庆时就有,并非八国联军时的“新鲜事物”。

这些**组织“横行乡曲,欺压善良”,而且截抢私盐——典型的黑吃黑。在湖北,捻子称为“白撞手”;在安徽、江苏、山东一带,由于他们挟厚刀穴带腰间,又称“拽刀手”。

除了“结伙”被称为“捻子”以外,由于这些人常常“捻纸燃烧,毁室劫财”,或者聚众捻香闹龙戏,都是“捻”字的外延,人员越扯越广。

捻党大兴于淮北地区。此地历史上一直就民风剽悍,尚勇争,好恃气,动辄乌枪大刀亮出,械斗和仇杀成为常事,加上宗族势力强大,都为捻党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外,由于“潜规则”使然,世路唯行钱作马,捻党在地方政腐中耳目众多,稍有风吹草动就遁于无形,官府根本搜捕不到。长久敷衍,终成大患。

从早期械斗仇杀吃大户开始,逐渐发展下来,捻党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成员成份混杂,兵勇、小偷、船夫、灾民、衙役、失业农民、手艺人以及为恶一方的中小地主和落魄秀才,无不借捻党力量企图风生水起实现个人抱负。但是,捻党与天地会、拜上帝教有一点最大不同:它不是以宗教面目招集成员,只以“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来当幌子,组织形式也谈不上严密,参加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当然,捻党的发展确实是个由量到质的演变过程。他们最早是数十上百人结帮持械“吃大户”――往往叫花子一样闯入大户人家门外,乞求酒食,大饮大吃。酒足饭饱后,然后放响炮三声,啸呼而去。而后,他们就开始在水陆隘口设路障收买路钱,如果见到是远方富商,往往行动害命,称为“打闷棍”。

他们还常常抢掠私盐贩子的货物,黑吃黑不亦乐乎。日后,见私盐利大,捻党有不少人便以抢劫者变为走私者,他们的东西当然没人敢抢,由此获利颇丰。走私以及武装打劫掠得财物后,一半归捻首,一半大家平摊。待数日所抢东西挥霍一光后,大家重聚,捻首大叫一声“装旗!”于是合伙再出去抢掠。

发展到最后,捻党就开始公开抗差抗粮,和政腐正面发展冲突。也正是从这以后,清朝政腐开始正视这些人。

捻军崛起淮北,坚持十八年,流动十个省,曾经是一只任谁也不敢小觑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捻军的作战方法,前后期截然不同,但每个时期皆有着非常独特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法。

清吏潘骏文对捻军的前后期战法的总结非常有概括性:“盖昔日之捻,装旗有时,众皆乌合;今则飘忽无定,习于斗争;昔日之捻,多属徒行,又鲜火器。今则熟于骑战,且多洋枪;昔日之捻,尚亦乡井,饱掠则归。今则不据巢**,流窜靡已。”

从早期看,捻军“藏兵于民”的“装旗战”就非常有特点。由于地下组织严密,每有战斗,各个村庄为单位,捻头带领自己村庄农民,根据“号谍”指令,向预先安排好的目的地集he。这种过程,在捻军内部称为“装旗”。

捻头的推选很“民主”,层层上推,各归旗主。由于捻军皆由平时的庄民组成,起事时人数众多,往往人海战术一弄,就会使得一般的地方政腐军心惊肉跳,接仗即败。

最初捻军的出战,名为“打粮”,实际上就是大规模武装抢劫。当时,他们不把攻城陷地当成首要目的,往往先围城围寨,对方交钱交粮后就会舍之而去。钱花了,粮吃了,再行“装旗”,一般一年两次。

捻军初期特别注意后方建设,筑圩筑寨,各个村庄堡垒林立,相互声援,防守极其严密。清军仅拨这些“钉子”,就要消耗无数人力军力。

与太平军配合作战后,捻军头目眼界大开。他们不仅懂得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学会使用洋枪大炮,还特创了具有惊人移动能力的移动作战法。所以,捻军再不死守城镇圩寨以走疲敌,他们开始以奔制敌,男女老幼一起奔行,流动作战,迅疾如风。

在长期与官军的作战中,捻军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战法。作战游走时,前面为先遣“边马”,中间为指挥中心和老弱妇孺家属,后面又有掩护部队“绊尾”,各部相顾,齐保腹心,前进后退,均井井有序。

由于马队行进极其快速,后期的捻军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弄得清军精疲力竭,往往在瞬息之际忽然被捻军杀个回马枪,大败亏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